題目

辛亥革命前的中國國情

mainsite_5000_0122_6_header_v1
mainsite_5000_0122_6_header_v1

自從1905年同盟會成立後,革命思想廣泛傳播,革命組織遍全國,武裝起義此起伏彼,群眾自發的抗捐抗稅連綿不斷。形勢迅猛發展,是由於民族危機日趨深重和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敏感的人已經感受到一場巨大的革命風暴開始襲來。

 

為了維護現存社會秩序,清政府不得不作出「革新」的決定,推行所謂新政,允諾立憲。1901年,因八國聯軍之役而從北京逃往西安的慈禧,下詔宣佈「變法」,要求官員參考「中西政要」,對於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政財政的變革,各抒己見。稍後,清政府設立督辦政務處,作為總管新政的特設機關。但是,清政府依然強調戊戌變法是非法的,並且與西方列強聯手繼續鎮壓義和團,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由此可見,清政府的新政主要是為了鞏固風雨飄搖的政權,同時乘機實行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大吏的權勢,加強對局勢的控制,強化滿洲貴族在政權中的實力。因此,除了加強清政府軍政力量的措施得到實行外,其他方案和作法大都草草收場。

0122phn004
慈禧大后畫像
0122phn004
0122phn003
位於天津梁啟超紀念館前,豎立了梁啟超的銅像。
0122phn003

所謂立憲運動,對清政府而言,亦只不過是一種抵制革命的方式,以順應海內外要求立憲的呼聲。1905年7月,清廷派五位大臣出國考察憲政,翌年9月下詔宣佈「預備仿行立憲」,而以九年為預備期。此後,清廷不斷玩弄立憲的把戲,企圖以此籠絡立憲派,消弭革命運動。革命派從一開始就不信任清政府的改革誠意,所以明顯地抱持反對態度。但是,立憲派卻受到了鼓舞,積極籌組團體,推行立憲運動。上海、廣州、長沙、武漢、貴陽等地紛紛成立憲政籌備會之類的團體。海外的保皇會也更名為帝國立憲會。梁啟超等則在日本設立了政聞社與憲政講習會,立憲呼聲一時甚囂塵上。

0122phn005
梁啟超寫給在美求學的二弟梁啟勛的書信,講述他於1903年在香港參加保皇大會的情況。
0122phn005

立憲派在1909年連續策劃了三次速開國會的大請願行動,聲勢日益擴大,言辭愈加激烈。清政府採取了壓制的手段,導致政府與立憲派的矛盾加劇。清政府最後竟然炮製了「皇族內閣」。所謂「皇族內閣」,是因為內閣十三名大臣中七人為皇族,滿蒙大臣佔九名,漢族大臣只佔四名。總理大臣為慶親王奕劻(宗室),協理大臣為那桐(滿人)、徐世昌(漢人)。至此,清政府假立憲的真面目暴露無遺,立憲是假,皇族集權是真。人們對腐敗透頂的清王朝不再抱任何幻想,立憲派更是大失所望,除一部分成員忙於組織立憲政黨外,大部分對清政府絕望的則逐漸傾向革命。

作者:
上載日期:
2018年09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