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蔡元培如何由翰林變為教育總長?

202117phn012_01
1912年初擔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圖片提供:文化傳播/FOTOE)
202117phn012_01

蔡元培曾獲孫中山委任為教育總長,頒行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及課程標準,中國自此確立近代式的教育體制。蔡元培由晚清的翰林院編修變成民初的首任教育總長,究竟走過了怎樣的道路?

 

蔡元培在1907年隨駐德公使孫寶琦赴德國柏林留學,逗留大約一年,除學習德語外,一面履行承諾為商務印書館編書。次年,蔡元培曾到巴黎一遊,然後入萊比錫大學聽講,包括哲學、文學、文明史、人類學,前後達三年之久。其間,還特別注重實驗心理學,並開始研究美學。他在給好友吳稚暉的一封信中說:「勉赴學問一層,……拾取零星知識,……而顧東失西,都無着落,惟終日手忙腳亂,常若債負,……所幸半傭半丐之生涯,尚可勉強過去。」

 

1909年蔡元培譯德國哲學家包爾生著《倫理學原理》出版。次年,他編撰的《中國倫理學史》也出版了,這是國人研究中國倫理學史的第一本著作,有日譯本,時至今日,該書在學術上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911年10月,武昌首義,在一個月左右,各省紛紛響應,宣告獨立,史稱「辛亥革命」。蔡元培見德國報紙上載有革命黨人光復武昌的消息,「為之喜而不寐」,忽聞清廷起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樂觀態度頓時受挫。在給吳稚暉的覆信中,謂「袁世凱者,必不至復為曾國藩,然未必肯為華盛頓,故彼之出山,意在破壞革命軍,而即藉此以自帝。」

 

蔡元培預科的可能性之一,是「袁軍竟勝革命黨而提軍北行,逐滿自帝」,並謂「此必不免於第二次之革命」。他把民國成立後幾年的歷史演變,看得瞭如指掌,可見他有過人識見。而大抵上蔡元培仍是持樂觀態度的,在革命初起、成敗未定的時候,他已打算回國了,於是取道西伯利亞東歸,12月初抵達上海,當時孫中山尚未返國。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着手組織內閣,3日投票通過以蔡元培為教育總長。教育部於1月19日成立,頒行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及課程標準。中國自此確立近代式的教育體制,當時蔡元培四十六歲,正值有為之年。他在2月間發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作為今後推行教育的藍本,文中分教育為兩類:一類是隸屬於政治,另一類是超軼政治。前者以教育為達成政治目的之工具,包含「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後者以教育為完成最高理想而不受現實政治的拘束,包含「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蔡元培認為這些都是不可偏廢的。

202117phn013_01
1912年1月21日,蔡元培(右三)出席孫中山(左四)主持召開的南京臨時政府第一次國務會議。(圖片提供:海峰/FOTOE)
202117phn013_01

當時教育部提出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近代中國教育界倡導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的理念,就是基於上述理論而形成。蔡元培非常重視美感教育,寫有不少提倡美育的文章,世界觀教育則是他對於教育最高宗旨所懸的觀念,與大同世界的教育理想相近。

 

1912年2月18日,蔡元培受孫中山委派,擔任專使北上,迎袁世凱至南京就大總統職,但袁不願離開北京。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蔡元培代表孫中山致祝詞。13日,發表《告全國文》後,離開北京,返回南京。

 

3月29日,唐紹儀組閣,蔡元培任教育總長。4月他從上海赴北京,到教育部視事。其間,於5月15日參加北京大學開學典禮並發表演說,強調「大學為研究高尚學問之地」。但到了7月14日,蔡元培因不滿袁世凱專權,辭去教育總長之職,與同盟會其他三總長一起退出內閣,離京南下。

 

1912年9月,蔡元培偕夫人黃世振、女兒威廉、兒子柏齡赴德國,是年冬天仍進萊比錫大學聽課,並在文明史與世界史研究所進行研究。次年6月,因宋教仁被刺,蔡元培應孫中山之邀,一度返回上海,並在「二次革命」期間,連續在《民立報》上發表文章,斥責袁世凱獨裁,鼓吹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後,他則偕眷乘輪船離開上海,再赴歐洲。10月抵達法國馬賽,到巴黎附近的科隆布鎮居住,學習法語並從事著譯,同時參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直至1916年回國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之職。

作者:
上載日期:
2022年05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