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国情

mainsite_5000_0122_6_header_v1
mainsite_5000_0122_6_header_v1

自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组织遍全国,武装起义此起伏彼,群众自发的抗捐抗税连绵不断。形势迅猛发展,是由于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敏感的人已经感受到一场巨大的革命风暴开始袭来。

 

为了维护现存社会秩序,清政府不得不作出革新的决定,推行所谓新政,允诺立宪。1901年,因八国联军之役而从北京逃往西安的慈禧,下诏宣布变法,要求官员参考中西政要,对于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的变革,各抒己见。稍后,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总管新政的特设机关。但是,清政府依然强调戊戌变法是非法的,并且与西方列强连手继续镇压义和团,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由此可见,清政府的新政主要是为了巩固风雨飘摇的政权,同时乘机实行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大吏的权势,加强对局势的控制,强化满洲贵族在政权中的实力。因此,除了加强清政府军政力量的措施得到实行外,其他方案和作法大都草草收场。

0122phn004
慈禧大后画像
0122phn004
0122phn003
位于天津梁启超纪念馆前,竖立了梁启超的铜像。
0122phn003

所谓立宪运动,对清政府而言,亦只不过是一种抵制革命的方式,以顺应海内外要求立宪的呼声。1905年7月,清廷派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宪政,翌年9月下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而以九年为预备期。此后,清廷不断玩弄立宪的把戏,企图以此笼络立宪派,消弭革命运动。革命派从一开始就不信任清政府的改革诚意,所以明显地抱持反对态度。但是,立宪派却受到了鼓舞,积极筹组团体,推行立宪运动。上海、广州、长沙、武汉、贵阳等地纷纷成立宪政筹备会之类的团体。海外的保皇会也更名为帝国立宪会。梁启超等则在日本设立了政闻社与宪政讲习会,立宪呼声一时甚嚣尘上。

0122phn005
梁启超写给在美求学的二弟梁启勋的书信,讲述他于1903年在香港参加保皇大会的情况。
0122phn005

立宪派在1909年连续策划了三次速开国会的大请愿行动,声势日益扩大,言辞愈加激烈。清政府采取了压制的手段,导致政府与立宪派的矛盾加剧。清政府最后竟然炮制了皇族内阁。所谓皇族内阁,是因为内阁十三名大臣中七人为皇族,满蒙大臣占九名,汉族大臣只占四名。总理大臣为庆亲王奕劻(宗室),协理大臣为那桐(满人)、徐世昌(汉人)。至此,清政府假立宪的真面目暴露无遗,立宪是假,皇族集权是真。人们对腐败透顶的清王朝不再抱任何幻想,立宪派更是大失所望,除一部分成员忙于组织立宪政党外,大部分对清政府绝望的则逐渐倾向革命。

作者:
上载日期:
2018年10月03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