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三坊內有哪些名人故居?

30045phn001_01
鳥瞰福州三坊七巷(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30045phn001_01

陳承裘故居

位於文儒坊西段北側的陳承裘故居,建於清初,同治年間為陳承裘之父陳景亮購得。陳承裘(1827—1895年),字孝錫,號子良,閩縣(今福州市)人,清咸豐二年(1852年)進士,官至刑部主事。陳承裘故居是花園式宅院,坐南朝北,佔地1,092平方米,建築面積1,003平方米,四面風火牆。臨街門額懸「六子科甲」橫匾。門扇下半部用藤條和門釘做成喜字和萬字圖案加以裝飾。一進廳堂有青石柱礎,須彌座,顯出尊貴與清雅。正房四扇楠木門,上部框架飾漏花,中嵌楠木花窗,分別雕刻鼎、爵、簋、壺。二進左右廂房的八扇門扇,均用整塊楠木製成,上面陰刻「梅鶴爭春」等圖案,神態生動,實為難得的藝術品。主座的東花廳是花園庭院,有小天井、「天香樓」樓閣等,種植桂花、枇杷。

30045ph006
陳承裘故居臨街門額懸「六子科甲」橫匾
30045ph006

何振岱故居

何振岱故居在文儒坊大光里,大光里舊稱三官堂、三官巷。何振岱(1867—1952年),字梅生,號心與,晚年自號梅叟,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舉人,隨後三次進京會試均落第。他工詩文,善書法,擅畫通琴。何振岱一生安貧,靠教書賣文為生。著述頗豐,有《我春室詩文集》四卷、《西湖志》二十四卷等。何振岱故居始建於清代嘉慶年間,光緒、民國間幾經修葺,建築面積525平方米,坐南朝北,四面圍牆,臨街為雙開寧波門,上設門罩。故居兩進,用插屏把廳分隔前後,後天井通二進。二進房為倒座三間排,何振岱住在這裏直至生命結束。屋前庭院花叢樹下,立一方墓碑,碑刻「乾巽兼亥巳何梅叟暨配鄭嵐屏之墓癸未仲春立」。西側小花廳,小而雅致。

30045ph007
何振岱故居在文儒坊大光里,與陳衍為鄰
30045ph007

陳衍故居

陳衍故居在文儒坊大光里。陳衍(1856—1937年),字叔尹,號石遺,晚年自署石遺老人,侯官(今福州市)人。曾教書、任報紙主筆、官報局總纂、廈門大學教授等職。故居為樓閣式建築繞老屋而建,與福州傳統民居不同。建築面積696平方米,人們把故居分為四區。進門為一區,有天井,中為廳堂,左右是廂房,乃清初五間排結構建築。二區稱「匹園」,林紓(琴南)畫有《匹園圖》。園內雙層樓閣叫「皆山樓」,匾額為鄭孝胥所題。樓上藏書,名「華光閣」。樓下為臥室、書房。匹園東北角有兩間小屋,種植青竹等,是陳衍與詩社弟子聚會之處。三區稱「聞雨樓」,有亭台樓閣、魚池、樹花,是與詩友切磋之處。四區稱「直園」,可通文儒坊,園有樓房、小客廳、廚房。

30045ph008
陳衍故居位於文儒坊大光里內
30045ph008

張經故居

張經故居坐落文儒坊北側。他曾任兵部尚書,故居所處地段又稱尚書里。張經(1492—1555年),字廷彝,號半洲,侯官(今福州市)人。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累官兵部尚書。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張經受命出任七省經略使,抗擊倭寇,俘斬倭寇五千餘人,史稱「東南戰功第一」。然遭人誣陷構罪,張經被冤殺,直至張經孫子張懋爵上疏隆慶皇帝鳴冤,方得平反昭雪,賜諡「襄湣」。民間傳說,朝廷賜「金頭御葬」。張經文武雙全,有《半洲詩集》問世。張經故居是福州遺存的最古老建築之一,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現存廳堂石框門是明代建築遺跡。故居坐北朝南,原佔地2,675平方米,共三進,帶花廳,西側是閨閣,東側巷子為養馬房。廳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前廊後堂,仍保留明代建築風格。從這廳堂及殘牆、石框大門內天井,不難想像故居當年的氣派。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東西兩側建築被拆建了新村。

30045ph009
張經故居坐落文儒坊北側
30045ph009

甘國寶故居

台灣總兵甘國寶故居在文儒坊北側。甘國寶(1709—1776年),字繼趙,號和庵,福建古田人。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遷居文儒坊,雍正十一年(1733年)中武進士。甘國寶兩次任職台灣,受台灣百姓敬重。他善畫,指畫功夫甚深,畫虎尤為傳神。他的故居坐北朝南,單層木構建築,共三進,均為穿斗式結構,四面風火牆,堂皇典雅。首進三間排,後進倒朝,右側有花廳。臨街有石框門,門上方懸掛一金字「榮祿第」豎匾。從殘存的精美宏大牆頭構件,可以想到當年的風采。故居附近有甘氏祠堂,建於明代末年,清代雍正、同治年間重修,坐南朝北,共三進,面積348平方米。二進正間神主龕供甘氏列祖列宗神位,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壞。

30045ph010
台灣總兵甘國寶故居在文儒坊北側
30045ph010

陳季良故居

陳季良故居位於文儒坊中段南側。陳季良(1883—1945年),原名世英,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光緒年間,從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畢業後,陳季良一直在海軍界任職,官至海軍上將。抗日戰爭初期,他任海軍部常務次長兼第一艦隊司令,率主力艦隊,擊落敵機12架。陳季良以軍功成為民國時期唯一被五次授勳的海軍將領。陳季良故居,兩座毗連,佔地1500平方米,為清代與民國時期建築的完美結合體。主座臨街門頭房門上懸「林則徐母家故居」匾。一進廳堂為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鞍式山牆,兩邊廂房,後天井可通次座。次座花廳椅、桌、几、書櫥皆用紅木製成,而門、窗等則皆用楠木製成。這些東西全按照傳統樣式製作。花廳北半部卻建紅磚雙層樓,並按西式設計,如法國式木格落地玻璃門,拱窗鑲嵌藍綠色泡花玻璃,門上西式木雕花飾圖案。如此中西建築風格融於一座院落,別具一番審美情趣,散發出特定的時代氣息。

30045ph011
陳季良故居主座房門上懸的「林則徐母家故居」匾
30045ph011

看雲館

看雲館是大藏書家孫翼謀的故居,坐落於文儒坊南側,後門通大光里。孫翼謀(1820—?年),又名貽謀,字硯詒,號谷庭,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咸豐二年(1852年)進士,授翰林編修。為官正直敢說,清正為民,累官代理安徽巡撫。在安徽任上官聲蜚然,死後士民擁塞道路哭泣為他送行。孫翼謀平生酷愛讀書藏書。看雲館是清代建築,佔地872平方米,共三進。門頭房已不存在。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鞍式山牆。三進建於民國時期,是三面走馬的二層木屋。看雲館是孫翼謀給自己住宅起的宅名,館內藏書數萬卷,令人驚嘆。孫翼謀著有《看雲館書目》。

 

尤氏民居

尤家祖籍浙江吳興,明末清初遷至福州,從尤孟彪在安民巷口開小小的「尤恒盛」絲線店起家,經歷三代艱苦創業,於清末民初成了福州商界鉅子。尤氏家族在文儒坊、衣錦坊置有六座深宅大院,有「尤半街」之稱。這裏所說的尤氏民居,指坐落在文儒坊19號宅院。宅院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及後在光緒年間、民國初期幾經修建,建築面積2633平方米,共三進,大門為磚木門。一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二進兩側四扇對開式楠木門扇十分考究,雕靈芝等百餘種吉祥圖案。三進已改建,有後門通豐井營進南後街。主座東側有花廳,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現已改建,僅餘一座假山,面積一百多平方米。

30045ph012
尤氏民居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
30045ph012

陳元凱民居

陳元凱有詩曰「我家城南坊」,具體說在文儒坊三官堂(今大光里)23號。陳元凱(1870—1925年),福州府城名士,號陶庵,閩縣(今福州市)人,舉人,曾多次上京赴考進士均名落孫山,清宣統年間為廣東候補知縣,民國四年(1915年)出任陳衍編修《福建通志》的提調。陳元凱女兒陳芳佩,字意映,林覺民的夫人。陳元凱故居與陳衍故居、何振岱故居相鄰。陳元凱故居始建於清代嘉慶年間,光緒、民國期間幾經修整,坐南朝北,佔地1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44平方米。大門為石門框,大板門,上施門罩,前後兩進。一進大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二進倒座三間排,東側花廳,有水池、假山,種花植木,誠如陳元凱詩寫的「花樹頗蔭藹」。西側與宋代理學家楊龜山「道南祠」相鄰。

30045ph013
陳元凱故居
30045ph013

鄭氏宅第

文儒坊與衣錦坊之間有一條貫通南北的小弄叫閩山巷,閩山巷中段又有小弄叫洗銀營,洗銀營裏有一座宅院,就是乾隆進士、官職知府的鄭鵬程及其曾孫書法大家、同光體宣導者鄭孝胥之宅。鄭孝胥(1860—1938年),字蘇戡,號太夷、夜起翁,福州人。清光緒八年(1882年),鄉試解元,步入政壇。1932年,偽滿州國出爐,鄭孝胥就任溥儀的「國務總理」,給人生抹上不光彩一筆。1938年暴卒長春。鄭氏宅第佔地2375平方米,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清初民居建築典型。光緒年間、民國初期有過整修,土木結構,有東西兩座,住宅在東,園林在西。東座有天井等。大門牆額鑲「貞壽之門」青石題匾,這是清咸豐皇帝賜予鄭孝胥曾祖母的。西座園林約400平方米,有天井,有民國時期建築風格的雙層樓房,有用太湖石砌的假山、水池。水池有活水湧出,久旱不涸,久雨不澇,喚之為「天池」。樓房四面坡頂搭配四向走馬欄杆,在三坊七巷古民居建築藝術中獨具特色。

30045ph014
鄭氏宅第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典型的清初民居建築
30045ph014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01月2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