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探秘台灣著名學者故居

30067ph005
在台灣國民大會上胡適向蔣介石送總統當選證書
30067ph005

胡適

胡適是「五四」運動人物中最富代表性的一個,他的諸多履歷現今在台北胡適紀念館中仍有跡可循。胡適與北京大學的姻緣可追溯到1917年。在陳獨秀的大力舉薦下,從美國學成歸來、時年27歲的胡適始在北大任教。41歲時,胡適又擔任赫赫有名的北大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系主任,及至56歲,胡適出任北大校長。1948年11月,解放軍兵臨北平城下,南京政府決定將北大南遷,校長胡適卻堅持不撤離。翌年4月,胡適從上海去美國,從此和北大永訣。

30067ph006
1909年,胡適18歲時
30067ph006

胡適紀念館是胡適晚年到台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的南港住宅,亦稱為台北胡適故居。胡適紀念館旁,題寫着胡適那句耳熟能詳的名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胡適紀念館由故居、陳列室和墓園三部分組成。在紀念館的簡介手冊上有這樣的文字:胡適的精神即為自由與理性,他的一生終極關懷是中國文化的重建和再造。陳列室的一圖一文一物,印證了胡適為這一理想,如何踐行「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的諾言。

30067ph007
胡適紀念館
30067ph007

于右任

在距北投溫泉博物館不遠之處,就是台灣前監察院長、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避暑寓所「梅庭」。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於陜西三原縣的東關河道巷斗口村。他家境貧寒,6歲已成為牧羊兒。11歲始,于右任開始練習行書草書,後又專心於北魏碑帖。這為他日後在書法領域裏融會貫通、自成一體打下了基礎。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光緒倉皇逃到西安,于右任對此憤懣無比,由此開始對時政冷嘲熱諷。于右任是辛亥革命的元老。1906年4月,于右任赴日,11月13日與孫逸仙於東京會晤,正式加入同盟會。于右任一生奉行的座右銘是孫中山的「天下為公」。1910年9月,于右任創辦《民立報》,《民立報》一時成為當時革命精英的聚集處。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孫逸仙就職臨時大總統,一直追隨其左右的于右任出任交通部次長。此年,于右任開始蓄鬚以言志。1930年起,于右任出任監察院院長,一直到1964年在台灣離世。

30067ph008
于右任銅像
30067ph008

依山而建的梅庭始建於1930年末期,時為日本高級軍官的寓所,與陽明山著名的草山行館屬同一時期建築。它共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日式木構架屋舍,內設北投一帶特有的溫泉澡堂;下層則是鋼筋混凝土澆築的防空洞,與草木鬱鬱蔥蔥的後院緊緊相連。若從北投溪的方向遠遠眺望,梅庭可呈現出完整的兩層樓格局;如從中山路上的正面入口處看去,卻只可窺見梅庭一層的木建築房屋。因「梅庭」是于右任在台唯一的留存建築物,所以顯得彌足珍貴。于右任仙逝之後,曾經高朋滿座的梅庭一度被冷落,閒置多年。後來,台北市政府不惜耗資新台幣近兩千萬元將之整修一新,2010年1月始免費向民眾開放。

30067ph009
梅庭
30067ph009

林語堂

林語堂於1895年10月在福建省龍溪縣阪仔村出生。曾獲上海聖約翰大學學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是一位以英文書寫而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旅遊家、發明家於一身的知名學者。在海外生活多年的他,最終選擇了在台灣定居終老。從此,林語堂在陽明山的居所度過了一生中最後十年的光陰。

30067ph010
林語堂
30067ph010

中西合璧的林語堂故居坐落在陽明山的半山腰,是當年國民黨政府所贈。林語堂故居的整體格局是中式的四合院架構,同時又巧妙融入西班牙的雕樑畫棟裝飾,頗有蔚藍色的地中海式風情。這些匠心獨具的「謀篇布局」是由林語堂親自鋪陳設計。書房是林語堂的摯愛。對於居所,林語堂並無甚奢望,只求能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書房,置身其間可安心讀書寫作。在林語堂的書房裏流連,可體味到他始終奉行的著書立人稟賦,這也正暗合了他所說過的──「我始終沒有寫過一行討好權貴或博得他們歡心的文字」。林語堂故居的展覽室裏「網羅」了林語堂林林總總的發明,有「中文明快打字機」、「自來牙刷」、「自動打橋牌機」、「英文打字鍵盤」等,其展示模型及相關照片、設計手稿、申請專利信函等一應俱全。

30067ph011
台北陽明山的文化大師林語堂故居。圖為書房,擺設依舊
30067ph011

錢穆

錢穆於1895年生於無錫,被公認為是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代儒宗」。他的治學範圍包攬史學與史學史、哲學及思想史、文化學及文化史、政治學與制度史,以及文學、教育學、歷史地理學等,他在各領域均有真知灼見,多有鴻篇巨著,其《國史大綱》、《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學概論》等57部學術著作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傳世瑰寶。1948年,錢穆在香港創立新亞書院,作育英才無數。1967年,年逾七旬的錢穆應蔣介石之邀從香港來到台北。他格外喜歡外雙溪的環境,因而擇地居住,錢穆夫婦親手繪製起自己心儀的樓房建築圖樣,陽明山管理局應蔣經國要求代為辦理施工。翌年,錢穆遷居至此。為感念當年母親在「素書堂」對他的恩情,他遂將居室起名為素書樓,並決定在此地隱居終老。從此,他在素書樓一住就是綿綿23載。

30067ph012
錢穆銅像
30067ph012

1990年6月,年邁體衰的錢穆接連被指控侵佔市府土地,性格剛烈的他不甘屈辱,掙扎着搬出已居住二十多年的素書樓。同年8月,憤懣交加的錢穆黯然離世。光陰流轉,時過境遷。2002年,台北市為紀念錢穆之學術貢獻,將「素書樓」改為紀念圖書館,委託東吳大學管理,「素書樓」從此也更名為「錢穆故居」。2010年8月30日,82歲高齡、行動不便的錢穆遺孀錢胡美琦坐着輪椅,在看護的陪同下重歸久違的素書樓故居,參加錢穆逝世二十周年追思會。面對物是人非的一切,她的臉上已尋不到任何大悲大喜的表情。當日,馬英九在這場「向大師致敬」的聚會中,就二十餘年前台灣發生的指責錢穆「霸佔公產」的「素書樓」風波向錢胡美琦鄭重致歉,強調要重視文人故居,不再做「不公不義」之事。

30067ph013
錢穆故居
30067ph013

傅斯年

原北京大學校長傅斯年頭頂上的光環的確太耀眼太炫目了──他不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學者、教育家,同時還是卓越的社會活動家、五四運動的領軍人物。他最後的「棲居」地,是在台北台灣大學旁邊的傅斯年墓地(傅園)裏。及至台大正門右側,豁然可見一座有十餘根圓柱支撐的被稱作「斯年堂」的神殿式建築,這裏即安放着漢白玉築製的傅斯年墓塚。這個佔地7000平方米的傅斯年墓園,顯得格外恬靜、親和與祥瑞。這裏有參天的榕樹及遒勁的柏樹,還有幾何形狀的流水潺潺的水池……而在一旁不遠處的無字方尖碑則提示着,這裏又迥然有別於那些普通的園林。

30067ph014
傅斯年
30067ph014
30067ph015
傅斯年之墓
30067ph015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01月05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