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30081ph001
篆刻專指治印之學,是藝術家將學術、素養化作個性所表現出來的藝術
30081ph001

「篆刻」二字,最初見於西漢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的《法言‧吾子》:「童子雕蟲篆刻是也。」篆刻,亦稱治印、刻印,是將篆字刀刻於印上,由字法、章法、刀法組成,是一種獨立藝術。篆刻藝術是從古代印章發展而來。印章的稱謂,從古到今有多次因時而異的命名。文獻記載:「印,執政所以持信也。」注重印章的持有和信用作用。。篆刻的「篆」字,古時寫作「瑑」,從玉字旁。凡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用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為「竹」。其實在古代凡屬於雕玉、刻石、鏤竹、銘銅的範圍,都可稱為「篆刻」,印章的刻製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秦以前,稱為「璽」(古字即鉩)。璽,初用以佩持,執以為信,是佩戴者政治身份和行政授予的權力憑證。據《史記》記載,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政治家蘇秦曾佩六國相印,證明那個時期的官吏佩印已經形成一種制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璽」的稱呼為皇帝印章所獨用,一般人只能稱「印」。到了漢代,皇帝、皇后和諸王等貴族所用的印章稱為「璽」,官印和私印裏又出現了「章」、「印章」和「印信」等名稱。唐代創用「寶」。宋元以後,官、私印裏又出現了「記」、「朱記」、「合同」、「押」、「符」、「契」、「圖章」、「戳子」等名目。到了明清時期篆刻流派興起,始稱印章為「篆刻」。隨着社會經濟日益發展,印章不單是國家權力機構中必備的憑證,也成為整個社會生活中廣泛採用的檢驗憑證。

30081ph004
秦印與秦小篆
30081ph004

篆刻須從三方面入手,分別是:字法、章法、刀法。用字:正字/本字,以《說文解字》為依歸,以六書為考證,以《篆法百韻歌》為學用。以篆法入印-大篆:甲骨文、籕書、石鼓文、金文;小篆:秦篆、四個石刻(泰山、嶧山、會稽、瑯琊台)、《三墳記》;漢篆:繆篆、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碑額等。章法:篆刻的章法猶如繪畫的構圖,在形式美中佔有重要地位。章法是把所要刻的文字,根據印面位置一字一畫地置於印章之中,使其各得其位,整體虛實相間,顧盼生情,妙趣橫生。章法原理包括布白、虛實、平衡。布白,即分朱布白,等於設計畫面。計白當黑、疏能走馬、密不容針、疏密對比。刀法:刀法猶如書法的筆法,是篆刻藝術的表現方法之一。握刀:摑刀式、拽刀式和推刀式。執刀:單鈎式和雙鈎式兩種。行刀:單刀法和雙刀法;深刻法和淺刻法。行刀,雅名奏刀,包括落刀(深度)、行刀、收刀(即落筆、行筆和住筆)三步驟。運刀:沖刀法、切刀法、混刀法(沖切結合)、滾刀法等。篆刻過程的三要領: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仔細收拾。

30081ph002
篆刻要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仔細收拾
30081ph002

章法要求印的均勻平衡、寬展和大方,共有12要點:

  1. 疏密:四格相等;筆畫少者佔少。
  2. 輕重:三繁則輕,—簡則重;橫畫多則左右粗重而中輕;相反,每畫都分輕重。
  3. 增損:一字只可增減一至二畫;增求密勻,減與拼筆乃求寬鬯;借用同字或體。
  4. 屈伸:屈求配合,但須依六書;方變圓,圓變方,才不呆滯;推擋:隨屈就伸,接以連絡。
  5. 挪讓:伸縮、迎拒、相就字或畫之位置,以填空及寬展;如畫數相等則逼邊;三繁—簡,簡字朱文可逼邊,白文則懸空;重文:要逼於右邊不可虛懸。
  6. 承應:對空才平衡,或作留紅;四字皆空則實其一,相反處理;三繁一簡,簡字多留空,以一當三,相反處理。
  7. 巧拙:巧多則方正之,使不滯不滑,巧多則加拙;拙而死板則圓轉活之,使不滯;拙中生巧則活,拙中見拙則穏重。
  8. 變化:同字要變化,可分輕重、長短、斜正、剛柔。
  9. 盤根,易字之部位以求平衡:長字成方,多字印須稠疊,減密加疏,移位對空。
  10. 離合,即聚散黐離:迫促者寬之;散者束之(如撒米縱橫,過橋爭道);朱白文印亦此理也。
  11. 界畫:邊與分界,力求直如刀截。
  12. 邊欄:邊如圈套,字有重心力、離心力、張力。
30081ph003
篆刻章法的規律舉例
30081ph003

篆刻主要分為白文印、朱文印及巨印三種。白文印,也叫陰文印,是印文在印章表面上是呈凹陷狀的印章。特點是四邊留位為邊;三邊留空逼一邊;相反;下邊必厚重;留白邊:字整齊,邊亦輕重停勻。朱文印亦稱陽文印,即在印章表面上印文呈凸起狀的印章。闊邊,字四面留空;細邊,字有一、二、三面逼邊。輕重取勢,兩重兩輕。巨印顧名思義,就是巨大的印章。三重一輕;相反;借邊為險。白文印、朱文印及巨印在雕刻時也有一定的規範。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11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