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20106ph040
20106ph040

西夏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對西夏的記載和研究雖然可以追溯到很早,但作為一門真正的學科,其形成、發展只有大約百年的歷史。

 

十九世紀初,西北史地學家張澍在武威打開了砌封多年的西夏涼州感通塔碑,這一發現使世人重見消亡多年的西夏文,從而拉開了獲取新的西夏資料的序幕。1908年、1909年以科茲洛夫為首的俄國探險隊,兩次來到中國的黑水城遺址(今屬內蒙古額濟納旗),發現了數千卷文獻和大量文物,文獻中絕大部分是西夏文文獻,還有相當數量的漢文及部分其他民族文字文獻。然而,俄國探險隊卻將中國這批珍貴遺物席捲而走,至今仍藏於俄羅斯聖彼德堡東方學研究所和冬宮博物館。

 

西夏自稱大夏國,因其位於宋朝的西部,史稱西夏。西夏前後共歷十個皇帝,享國190年(1038—1227年)。前期與北宋、遼國對峙,後期與南宋、金朝鼎足,在中國中古時期形成複雜而微妙的新「三國」局面。西夏主體民族是黨項羌。黨項族有久遠的歷史,其中以拓跋部最為強大。唐初,黨項族拓跋部首領拓跋赤辭歸順唐朝,被任命為西戎州都督。公元七世紀,吐蕃勢力不斷壯大,黨項族受到吐蕃勢力的壓迫,於八世紀初期不得不陸續內遷,從而拉開了黨項族民族大遷徙的序幕。宋天聖六年(1028年)李德明派他的兒子元昊率兵向西佔領了整個河西走廊,在這些地區取代了吐蕃、回鶻的統治,奠定了建立西夏王國的版圖基礎。元昊繼承王位後,實力更加雄厚,建立大夏王朝的條件日趨成熟。元昊不斷圖強創新,採取一系列政治、軍事、文化措施,進行正式建國的準備活動,成為當時能與宋、遼周旋、抗衡的第三大勢力。他完善首府,升興州為興慶府,作為首都。元昊還注重文教,立國前下令創制文字,作為國字推行。宋寶元元年(1038年)十月十一日,元昊正式立國為帝,建立大夏國。西夏的正式立國,對宋朝來說是一種背叛和分裂行為,宋朝當然不承認元昊的地位。此時,西夏既已立國,更無顧忌,宋夏之戰一觸即發。經過反復較量,由於雙方僵持不下,兩敗俱傷。最後於宋慶曆四年(1044年),宋夏雙方達成「慶曆和盟」,暫時止戰。乾順親政後,請婚於遼,娶遼成安公主。遼、金交戰時,西夏作為屬國,自然援遼抗金。1223年,遼國天祚帝被金國打敗,西夏看到遼國大勢已去,便答應與金媾和,改事金朝。元德七年(1125年),金滅遼國。仁宗死後,由於內憂外患加劇,西夏步入晚期。這時蒙古已崛起於漠北,並不斷侵掠西夏。夏寶義元年(1227年)初,成吉思汗包圍西夏中興府,夏主睍投降,束手被擒。雄踞西北地方的西夏朝廷終告滅亡。西夏陵園被毀。

 

西夏是多民族王朝,其文化又有多民族性。這裏早有先進的漢族文化,此外西夏先後與遼國、北宋,金、南宋毗鄰,儘管不斷有衝突甚至戰爭發生,但各國之間的和平交往是密切而深厚的。西夏黨項族文化和漢文化長時期並行不悖,並在蕃禮、漢禮交錯佔主導地位、競相發展的情況下,使西夏風俗得到進一步充實,同時也逐漸調整了民族關係。在西夏,儒學思想也漸成為行事準則,其法律滲透着儒學的忠、孝精神,甚至在宋、夏關係中,西夏還利用儒家思想與宋朝理論。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8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