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西安鼓樂有哪些樂譜?

30049phn001_01
減字譜,江蘇揚州史可法紀念館藏品(圖片提供:唐國增/FOTOE)
30049phn001_01

西安鼓樂的樂譜分為旋律樂器使用的「曲譜」、擊奏樂器使用的「鼓譜」和吹奏樂器使用的「銅器譜」。「曲譜」都為手抄本,在曲譜中所使用譜子有半字譜、俗字譜和工尺譜等;「鼓譜」又稱「鼓劄子譜」,顧名思義,是用鼓的狀聲字來寫成的樂譜;「銅器譜」是用鑼等銅樂器的狀聲字而寫成的樂譜。現存西安鼓樂樂譜有一百多種,目前公認最早的樂譜是抄寫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西倉鼓樂社的《鼓段、賺、小曲本具全》。樂譜中更多的是清道光年間的手抄本或轉抄本。

 

減字譜

減字譜是一種供古琴演奏使用的樂譜。由唐代古琴名家曹柔創造發明,他簡化了古琴文字譜中原來用漢字記譜的右手指法、左手指法和演奏術語,取其偏旁部首中較具特點的部分組合而成新的譜字,作為左右兩手彈奏手法和定調、表情、速度等的標記,「減字譜」因此得名。減字譜已被使用了上千年,是一種非常具有歷史感的曲譜,但因其不記音高、不記節奏,從而使得每一次演奏都是一次創新的過程,不僅在傳承中極易變形,而且在傳播中也極易流失,實在令人惋惜。

 

半字譜

半字譜是唐代的一種樂譜,又稱燕樂半字譜。它由漢晉時期的六個音名十聲音階的「乂工譜」發展而來,形成了十個音名八聲音階的唐代「燕樂半字譜」。由於所使用的記譜符號大多形似半個漢字,故而得名。半字譜是供琵琶、笛子、箏、簫等樂器演奏使用的樂譜。它是以樂器的音位和手法為基礎的一種記譜法,又分為弦索譜和管色譜。琵琶屬於弦索譜,笛子、簫屬於管色譜,根據手指的離合、停頓、緩急來記錄樂譜。這種記譜方法更注重演奏者對音樂的敏感和領悟,講究即興發揮,但常常無法表現曲子的精微細節。西安鼓樂的東倉鼓樂社保存的《大琴門》箏曲曲譜就是半字譜。

 

俗字譜

俗字譜出現在宋代,由唐代「燕樂半字譜」發展演變而來。據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唐俗樂二十八調是由「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個漢字為譜字記錄音樂,當時在教坊中廣泛使用。宋代在這十個字的基礎上增加了幾個變化音,就形成了十個音名十二聲音階的宋代「俗字譜」。宋代開始流行俗字譜,這與文學的發展不無關係。中國古代的詩詞最早是用來詠唱,文學與音樂共成一體。

 

工尺譜

「工尺字譜」出現在元代,成熟於明清。它由俗字譜演變發展而來,明清時期對元代出現的「工尺字譜」進行簡編,使其逐漸定型為九個音名、七聲音階的樂譜。工尺譜得名於常用的記譜文字有「工」、「尺」二字,記譜符號用工、尺等漢字標記唱名,有「固定唱名法」和「首調唱名法」兩種。不僅在中國古代的戲曲、器樂中廣泛運用,而且近代的歌曲、曲藝中也被大量使用。直到今天,許多西安鼓樂的老藝人還是習慣用工尺譜來演唱或記譜。在五千多年歷史中,中國民族音樂產生了多種傳統記譜法,其中以工尺譜影響最大、應用最廣、最為普及。在研究整理西安鼓樂音樂遺產方面,有着積極的特殊意義。

30049ph009
歷史上的工尺譜
30049ph009

鼓譜

西安鼓樂樂譜中曲有曲譜、鼓有鼓譜,這種鼓譜,民間叫做「鼓劄子」,又稱「劄子」,以後約定成俗,鼓樂界把「鼓譜」叫「鼓劄子」。目前流傳下來可以獨立演奏的鼓譜有一百多個。各種鼓譜是用擬聲字的方式記譜,同時又包含了慣用的配器法及敲擊法。記寫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以鼓的狀聲字記寫,擊鼓心用「吞」字或「燈」字,擊鼓邊用「乍」字。另一種是以鑼等銅樂器的狀聲字記寫。西安鼓樂在發展歷程中,先有曲譜,後有鼓譜,大約在清朝末年才加入鼓譜。鼓譜一經出現就顯示出獨立特質和王者風範,它有許多獨立的節奏樂章和樂段,如「開場鼓」、「鼓段」、「退鼓」、「過拍鼓」、「架子鼓」、「開壇鼓」等。當旋律樂器的音樂表現達不到所需要的氣氛與色彩時,就需要各種鼓來助陣,烘托渲染。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8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