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30046ph020
30046ph020

壽山地處福州北郊山區,峰高千餘米,美如仙境。山中蘊藏珍奇寶石,石色與紋理變化多端,或玲瓏、斑斕、精純、璀璨,姿彩迥異,向為金石書畫家鍾愛。篆刻家高石農(1916—1988年)於《詠壽山石》中頌讚其跨越千年之美:「壽山佳石玉潤質,青黃赤白瑰麗色。載譽遐邇始南朝,治印雕琢出奇跡。」

 

壽山石以石英斑岩、火山角礫岩、砂質砂岩為主。其紋理酷似流水,類近環帶,可比澤脂,分布在壽山鄉一帶。按其特性概分三大類:

一、山坑石:產於壽山、月洋兩地區內的壽山諸峰,石色豔麗繽紛。以坑名者,有都成坑石;以地名者,有老虎崗石;以山名者,有芙蓉山石;以嶺名者,有雞角嶺石;以峰名者,有金獅峰石;以岩名者,有九茶岩石,更有以採掘者名,如善伯洞石。

二、水坑石:為壽山石中的一個大類,產於壽山溪一帶,如水晶洞、坑頭洞、溪中洞等均有產石,多有凍石,如:水晶凍、魚腦凍等。

三、田坑石: 田坑石溫潤可愛,呈透明或半透明狀,顏色外重而內淡,分為黃田石(或稱田黃石)、白田石、紅田石等。壽山溪兩旁水田下淹藏的田黃石,因無固定坑位,憑機緣採得,故甚珍稀。

 

若缺良工精刻,壽山石的精神終究未能喚醒。據潘主蘭(1909—2001年)的《壽山石刻史話》所記,壽山石雕之始遠溯南朝(公元445年)。雕刻家依石相形,隨紋取材,以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走獸、佛道等為題,精工細刻,貫注一己靈性,力求完美,作品不僅透現神采,更展示個人藝術主張。

 

壽山石雕歷史悠久,名家輩出,雖曾有東、西門派之分,但殊途同歸,經傳承發揚,成就輝煌藝術瑰寶。近代湧現的創作者,技藝不遜前人,作品為人津津樂道。生於清康熙年間的楊璿,技法精絕古樸,所作之馬、牛、虎,與古代名家可爭一技之長。其作品《伏獅羅漢》、《鼠瓜鈕印章》等,已為故宮博物院收藏。

 

著名的壽山石的雕匠,包括有郭懋介(1924—2013年)師從壽山石雕東門派代表人物林友竹,擅長人物圓雕及浮雕、薄意,作品題材廣泛,技法糅合傳統與創新,滲透文學、藝術氣息,意境高遠。2002年完成之《羲之愛鵝》,獲中國華東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林亨雲(1930—2018年)早年專攻木雕,後轉向壽山石雕刻,結合牙雕之細膩及木雕之清婉,無論人物或動物,均具個人風格。1978年創作之《游魚》,意趣悠然,美不勝收,已列為珍品。

 

潤澤如凝脂的壽石山亦為書畫篆刻家所喜,以細膩刀法在壽山石印章悉心雕琢,齊白石(1864—1957年)、吳昌碩(1844—1927年)、潘主蘭、陳子奮(1898—1976年)、陳巨來 (1904—1984年)等名家,留下無數珍品。

 

壽山石以其美麗之軀現於人前,從古至今,不僅獲雕刻家用心琢磨,文人雅士亦賦詩寫詞,頌讚其美。壽山之石,經鬼斧神工的粉飾,賦予人文精神,繼之昇華為性靈,歷經沉澱,餘韻無盡,綻放不滅的文化光彩。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8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