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蘇州與威尼斯有何關係?

0204ph017
蘇州有東方威尼斯的稱譽
0204ph017

西方人對蘇州的認識,始於馬可孛羅的遊記。恰巧,馬可孛羅的家鄉意大利威尼斯,和蘇州一樣都是水鄉,於是兩城結拜,「東方威尼斯」便成為蘇州的別稱。從前蘇州城內水道縱橫交錯,夾岸或建民居,或建小街,形成獨特的水巷景觀。水巷和小橋構成了舊蘇州的脈絡和骨架,正如杜荀鶴所述:「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現今蘇州雖已填平不少水道,但在山塘街和平江保護區仍保留着小橋流水人家的蘇州舊貌。

0204ph011
威尼斯商人馬可孛羅
0204ph011

舊日的蘇州城由水道交織而成,幽深綿長的水巷回環相通,連接千家萬戶,構成了緊密的水上交通網,大大方便了百姓的生活。一般來說,人們走訪親朋多取陸路走街串巷,貨物運輸、遠程客運以及郊野踏青則取水路乘船搖櫓。當時還有不少做小買賣的人搖着木船沿河叫賣,枕河人家或從小樓上吊下竹籃直接交易,或從後門河埠登船討價還價。所以,水道不僅成為蘇州的一種主要的交通方式,而且直接與城內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沿河而建的街巷點綴着各式各樣的碼頭,藤蘿懸壁、粉牆黛瓦的民居建築把青天圍成一線,景致豐富多變又和諧統一,形成獨特的水巷景觀。

0204ph015
枕河人家除了在碼頭泊舟,也會在那兒洗衣洗菜
0204ph015
0204ph018
天朗氣清的時候,水鄉人家喜用竹竿搭成這種「小橋」曬衣
0204ph018

山塘河與白公堤

山塘河建於唐代,東起閶門城河、西至白洋灣。詩人白居易曾任蘇州刺史,政閒時常遊虎丘,為了方便百姓遊覽,於是開鑿山塘河。河道建成後兩岸築堤,堤上夾種桃李,水中栽植蓮荷,風光十分秀美,號稱「七里山塘」。後人為紀念白居易,又稱「白公堤」,今稱山塘街。七里山塘不但方便了交通,也疏通了河道,解決了虎丘窪地的水患,是古時蘇州最繁華的地方,河中畫舫相連,街上店鋪林立,遊人匯聚其中。蘇州民歌《九連環》讚頌道:「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兩處好地方。」

0204phn003_01
七里山塘(圖片提供:Shutterstock.com)
0204phn003_01

中國唯一保存完好的水陸門——盤門

與蘇州城同齡的盤門,是春秋吳國伍子胥修築蘇州城時的八門之一,因上刻木蟠龍以鎮越國,古稱「蟠門」。盤門依水而築,是中國唯一保存完好的水陸雙城門。盤門構造特別,共有水陸門各兩重,既溝通內外水上交通,也是重要的軍事防禦設施。盤門水道迂迴屈曲,能有效避開水勢,使城門不致被沖塌。水門由城上絞關石控制,隨時啟閉,以調節城內河道水位,而內河則經水門與外城河交匯。至於內外的水閘和城門則形成所謂「甕城」的結構,用作聚集並殲滅來犯敵人。內陸門上還建有巍峨的城樓,供瞭望禦敵之用。現存的城樓重建於元代,並歷明清整修,昔日用作觀察敵情的城垛,現在則變成遠眺蘇州美景的好地方。

0204ph007
百年風雨,姑蘇城幾歷滄桑,依然不變的是這座古盤門
0204ph007

水巷小橋多

蘇州水多,橋樑自然也多。據記載,唐、宋、明、清四代,蘇州有橋三百座以上,是中國橋樑數量最多、密度最高的城市。現在仍保存着 168 座古橋。白居易詩云:「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唐代之前,蘇州的橋多為木質,朱欄紅漆,故稱「紅欄」。宋代以後,則以石橋為主,造型以拱橋為多,橋體弧形起伏,線條柔和,猶如彩虹臥波,樣式各異又精巧古樸,不僅方便人們交往,也為古城增添了不少秀色和情趣。著名的有寶帶橋、普濟橋、吳門橋、楓橋等。

 

蘇州第一橋——寶帶橋

寶帶橋橫臥於澹台湖與京杭大運河之間,有「蘇州第一橋」的美稱,是中國十大名橋之一。始建於唐代,重建於宋元明清。這橋相傳是為紀念蘇州刺史王仲舒捐出寶帶籌措建橋工費而命名。橋成後暢通了蘇州、杭州、嘉慶、湖州的陸路。寶帶橋全長317米,共53孔,是中國最長的連拱古橋,橋孔之多,也是中國拱式古橋之首,是中國建橋史上的一大傑作。為適應大型船舶通過,橋的中部加大3個跨孔,其餘均設小孔,使橋面低平,減輕橋身重量,保證橋身穩固。每當中秋明月當空,從53個橋孔中都能見到月影在水中載浮載沉,形成了「寶帶串月」的著名景觀。

0204ph022
寶帶串月固是明媚,串着晚霜的寶帶也是風光無限
0204ph022

蘇州最高的古橋——吳門橋

吳門橋是蘇州最高的古橋,坐落於盤門外的古運河上,古稱新橋。宋刻《平江圖》上已記載了吳門橋,但具體建築年代已無法考定,現橋為清代同治年間重建。吳門橋屬單孔拱橋。橋上兩坡各鋪設整塊花崗岩條石級,橋的北端左右兩翼留有纖道,供縴夫拉船穿越橋洞。整座橋細長而呈弧形,造型莊重端麗,具有江南水鄉特色。它與盤門和瑞光塔一起,組成了頗負盛名的「盤門三景」。

0204ph023
百年來,吳門橋默默地屹立於盤門外,看盡蘇州城的風風雨雨
0204ph023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7月07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