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戚繼光的將門家世

0116phn001_01
山東蓬萊太平樓前戚繼光像(圖片提供:GUOPING/FOTOE)
0116phn001_01

戚繼光(1528—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他出身於將門世家,父親戚景通武藝精熟,為人正直,忠於朝廷,為子孫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明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繼光誕生於山東濟寧東南的小鎮魯橋,第二天陽光燦爛,戚景通於是給兒子取名繼光,希望他成為一個光輝的人物。

 

因受家庭影響,戚繼光從小就喜歡軍事遊戲,常常用泥巴砌成城牆,用瓦礫堆成營壘,用竹枝紙張當成旗幟,由自己充當指揮,與其他小孩玩「戰爭」遊戲。戚景通對兒子期望很高,親自教他讀書寫字,練習武藝,經常講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另外,還請了一位好老師梁玠,專門輔導兒子的學業。在父親和老師耐心教誨下,戚繼光不僅獲得行軍打仗的真實學問,還養成了良好的品格,樹立了高遠的志向,為以後建功立業打下基礎。

 

戚繼光出生於明朝中葉嘉靖年間,當時正是日倭為患及蒙古族屢侵中原的時期。明朝建立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代(1336—1392年),南、北朝廷及守護大名除互相爭戰外,還不時侵擾中國沿海。日本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倭,來自日本的海盜因此被稱為倭寇。每到起東北風的季節,他們便乘坐海船入侵,在岸上建立據點,人數多達幾千,甚至高達兩萬。四出搶掠時,常分成幾隊、十幾隊甚至幾十隊,以當地奸民為嚮導,用海螺號互相聯絡。當與明軍相遇,往往先採取守勢,製造恐怖氣氛,在頭盔上飾以金銀牛角之狀,綴滿各色長絲,好像鬼神一樣。又將刀槍磨得雪亮,在太陽的照耀下閃閃發光,以此威懾對方。他們擅長雙刀、弓箭、槍,慣於設伏偷襲,明軍開始時常吃敗仗。

bulb

守護大名

「大名」是日本古代對貴族和地方豪強的封建領主的稱呼,他們通常擁有土地及莊園,並為了保護家園,大多擁有其所屬的武力,一般稱為武士,相當於中國古時的護衞。守護大名,是幕府官方敕封守護職的地方武士團首領。

0116ph003
明代倭寇侵擾沿海地區形勢圖
0116ph003

蒙古族是中國北部的少數民族,元、明以來,散居內地的蒙古族已逐漸和漢人融合,但居於漠北的蒙古族仍然過着游牧生活。元朝滅亡後,居於漠北的蒙古族分為三部,自東向西分別為兀良哈、韃靼、瓦剌。三部除互相攻殺外,還經常掠奪明朝邊境。明成祖朱棣在位(1403—1424年),先後五次率兵親征,大敗韃靼、瓦剌,保障了邊境的安寧。後瓦剌征服韃靼,勢力迅速擴張,常常南下侵擾。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大舉內犯,在土木堡俘獲英宗,明朝幾至覆亡。也先及後被部下殺死,蒙古重新陷入分裂狀態。成化、弘治年間,達延汗逐漸強盛,一度統一全蒙古。達延汗死後,蒙古又分裂成數十個獨立的領地,其中以土默特部俺答汗最為大,多次舉兵內犯。

bulb

韃靼

韃靼是古代北方一個游牧民族。唐代以來,居於蒙古高原。1202年,蒙古大汗鐵木真征服韃靼。從此,韃靼人成為蒙古大族的組成部分。元亡以後,蒙古內部日益分裂,最後形成東、西兩大勢力。東部蒙古稱韃靼,西部蒙古稱瓦剌。明朝年間,韃靼和瓦剌經常侵擾邊疆。明末,韃靼和瓦剌部逐漸演變為漠南蒙古及漠北喀爾喀蒙古。韃靼和瓦刺是從蒙古帝國分裂出去,其族人散居於今天的蒙古境內。

0116ph002
明代與外族關係圖
0116ph002
0116ph004
「夷國」倭寇
0116ph004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戚繼光的六世先祖戚祥由山東東牟(今山東萊蕪)遷居安徽定遠,參加郭子興領導的農民軍,隨其部將朱元璋轉戰各地。明朝建立後,戚祥戰死於雲南,明政府追念他的功勞,讓其子戚斌世襲登州衞指揮僉事,戚家又搬回了山東。自戚斌至戚繼光的父親戚景通,歷五代近一百四十年,一直襲任這個職位。戚景通襲職後,任過都指揮、大寧都司,還在禁軍神機營中任過職。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7月0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