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粵劇何時興起與流行?

30011ph001
粵劇歷史悠久,是中國傳統表演藝術之一
30011ph001

粵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因使用粵方言,故名。據考證,粵劇已經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吸收了各種民間技藝的養分。近百年來,粵劇也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在舞台表演的手段上吸收電影、話劇等姊妹藝術的成分,使粵劇形成了既能保持中國優秀的演劇傳統,又能自我更新的特點。

 

粵劇的源起,可追溯至明朝。明初孫賚寫的《廣州歌》就提到這時廣州有來自福建的女伶和本地的土班藝人從事演劇行業。到了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演出當地劇種的班社稱為「廣班」。清代雍正年間(1723—1735年),北京戲曲藝人張五南來廣東,向當地藝人傳授技藝,並在佛山創建早期的戲曲行會組織「瓊花會館」。張五也被粵劇藝人奉為祖師之一。刊刻於雍正十一年(1712年)的《粵遊紀程》一書,首提「廣腔」一詞。雖然此時粵劇還有粗陋不足之處,其實力還不能和外來的崑弋諸班相抗衡,但也為粵劇提供了向其他劇種學習吸收的機會。在現存粵劇的曲牌中,就有《點絳唇》、《雁兒落》、《耍孩兒》、《山坡羊》等出自唐宋大曲,或北曲雜劇的情況,從此也可以看出粵劇的淵源非常深廣。

 

十九世紀中後期,廣東本地班確立以「梆子、二黃」為基本唱腔格局,並融合本土民間歌謠、雜曲的音樂特色,表演重武生和小武行當,風格已與現代近似。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斷多年的粵劇行會組織在廣州黃沙成立,名「八和會館」,從此粵劇開始走向發展的新階段。

30011ph002
早期粵劇戲班的演出合約
30011ph002

辛亥革命(1911年)前後,出現了編演新劇抨擊封建制度、支持民主革命的志士班,以及在廣州、香港、澳門三個大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將粵劇發展推向一個新階段。二十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電影的出現給粵劇帶來衝擊,粵劇市場不景氣,劇團競爭激烈,卻由此迎來了粵劇史上最為輝煌的「薛馬爭雄」時期,即薛覺先的「覺先聲劇團」和馬師曾的「太平劇團」長達近十年的藝術競爭。1938年末廣州被日寇佔領前後,粵劇藝人紛紛赴港避難,香港成為廣東粵劇最大的集中地,當時香港有粵劇影響力最大的「四大戲班」。日軍佔領香港後,大量演員赴澳門演出,有些演員回到大陸,在廣州灣(今廣東湛江市)繼續演出,艱難度日。1945年日本投降後,四散在外的香港粵劇演員逐漸回歸,香港粵劇漸顯復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內地不少人士移居香港,粵劇更蓬勃一時。此時香港劇團眾多、名伶雲集。

30011ph003
粵劇名伶馬師曾與紅線女在粵劇《關漢卿》中的劇照
30011ph003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是中國大陸粵劇劇目創作和表演藝術革新的黃金時代,出現了大批優秀劇目,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明顯提高。這一時期的粵劇,既能「慷慨高歌」又能「淺斟低唱」的藝術魅力得到更充分發揮,藝術風格更為完整,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更為鮮明。1980年代以後,粵港澳三地恢復了交流,粵劇的演出也開始復蘇,傳統劇目、新編劇目層出不窮。然而,隨着藝人的老去,電視、網絡等媒體的爭奪,粵劇觀眾人數驟減,風光不再,已到瀕危邊緣。

 

2009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將粵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令這門藝術獲得國際的認可,把這瀕臨式微的藝術重新注入生氣,讓大眾關注它的藝術價值。

30011ph004
粵劇已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0011ph004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7月0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