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粤剧何时兴起与流行?

30011ph001
粤剧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之一
30011ph001

粤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因使用粤方言,故名。据考证,粤剧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吸收了各种民间技艺的养分。近百年来,粤剧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舞台表演的手段上吸收电影、话剧等姊妹艺术的成分,使粤剧形成了既能保持中国优秀的演剧传统,又能自我更新的特点。

 

粤剧的源起,可追溯至明朝。明初孙赉写的《广州歌》就提到这时广州有来自福建的女伶和本地的土班艺人从事演剧行业。到了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演出当地剧种的班社称为“广班”。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年),北京戏曲艺人张五南来广东,向当地艺人传授技艺,并在佛山创建早期的戏曲行会组织“琼花会馆”。张五也被粤剧艺人奉为祖师之一。刊刻于雍正十一年(1712年)的《粤游纪程》一书,首提“广腔”一词。虽然此时粤剧还有粗陋不足之处,其实力还不能和外来的昆弋诸班相抗衡,但也为粤剧提供了向其他剧种学习吸收的机会。在现存粤剧的曲牌中,就有《点绛唇》、《雁儿落》、《耍孩儿》、《山坡羊》等出自唐宋大曲,或北曲杂剧的情况,从此也可以看出粤剧的渊源非常深广。

 

十九世纪中后期,广东本地班确立以“梆子、二黄”为基本唱腔格局,并融合本土民间歌谣、杂曲的音乐特色,表演重武生和小武行当,风格已与现代近似。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断多年的粤剧行会组织在广州黄沙成立,名“八和会馆”,从此粤剧开始走向发展的新阶段。

30011ph002
早期粤剧戏班的演出合约
30011ph002

辛亥革命(1911年)前后,出现了编演新剧抨击封建制度、支持民主革命的志士班,以及在广州、香港、澳门三个大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将粤剧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电影的出现给粤剧带来冲击,粤剧市场不景气,剧团竞争激烈,却由此迎来了粤剧史上最为辉煌的“薛马争雄”时期,即薛觉先的“觉先声剧团”和马师曾的“太平剧团”长达近十年的艺术竞争。1938年末广州被日寇占领前后,粤剧艺人纷纷赴港避难,香港成为广东粤剧最大的集中地,当时香港有粤剧影响力最大的“四大戏班”。日军占领香港后,大量演员赴澳门演出,有些演员回到大陆,在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继续演出,艰难度日。1945年日本投降后,四散在外的香港粤剧演员逐渐回归,香港粤剧渐显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内地不少人士移居香港,粤剧更蓬勃一时。此时香港剧团众多、名伶云集。

30011ph003
粤剧名伶马师曾与红线女在粤剧《关汉卿》中的剧照
30011ph003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是中国大陆粤剧剧目创作和表演艺术革新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大批优秀剧目,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明显提高。这一时期的粤剧,既能“慷慨高歌”又能“浅斟低唱”的艺术魅力得到更充分发挥,艺术风格更为完整,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更为鲜明。1980年代以后,粤港澳三地恢复了交流,粤剧的演出也开始复苏,传统剧目、新编剧目层出不穷。然而,随着艺人的老去,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争夺,粤剧观众人数骤减,风光不再,已到濒危边缘。

 

2009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将粤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令这门艺术获得国际的认可,把这濒临式微的艺术重新注入生气,让大众关注它的艺术价值。

30011ph004
粤剧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0011ph004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7月0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