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誠信?

0308phn003_01
學習過程中要知錯能改(圖片提供:視覺中國)
0308phn003_01

學業

在學校讀書是人生重要的求知階段,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犯上不少錯。明代理學家王陽明說過:「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即使是聖賢,也不可能全無過失。不過,我們應持誠實態度對待過錯,知錯即改,不文過飾非,弄虛作假。只有不斷地改正錯誤,才能超越自己,從中吸取教訓和知識,走向成功之路。孟子曾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通常人們很難看到自己的缺點,若有別人對自己給予善意的批評,當事人會受益非淺。東漢尚書令左雄曾推舉冀州刺史周舉為尚書,後因左雄推薦貪官馮直為將帥,周舉以此上書皇帝,揭發左雄罪狀。左雄知道自己的過失後,即陪禮謝罪,說:「我曾是馮直之父的部下,又與馮直是好朋友,現在周舉以此來揭發我,這確實是我的過錯。」天下之人因此更加尊重左雄。在學業中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文過飾非,隱瞞錯誤的僥倖心理。實際上,只要是犯了錯誤(如說謊、考試作弊等),遲早會被人發現。傳說宋代奸臣秦檜與妻子王氏在東窗下密謀殺害忠臣岳飛。秦檜死後,王氏叫道士招魂,看見秦檜在陰間受審。秦檜對道士說:「可否代為通傳我的妻子,東窗的事已被發現了。」可見紙包不住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學校求知,是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求學時應抱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可以不懂裝懂,欺世盜名。同時,學貴在勤,勤能補拙,歷代不少名人都是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求學,如「蘇秦發憤刺股」「匡衡鑿壁偷光」「車胤囊螢勤學」等,成功非僥倖,只有誠實、刻苦、排除萬難的人才能成功。

bulb

「蘇秦發憤刺股」

據《戰國策》卷三《蘇秦始以連橫說秦》記載,戰國時期,蘇秦未被秦王錄用,回家後受到家人冷嘲熱諷。自此蘇秦發憤讀書,為了爭取更多時間讀書,若自己溫習時打瞌睡,即用錐刺大腿,迫令自己抖擻精神,繼續讀書。

bulb

「匡衡鑿壁偷光」

據《西京雜記》卷二記載,漢代匡衡因家貧,沒錢買燈油,他為了在晚間可以繼續讀書,便鑿穿家中牆壁,以借鄰家的燭光照明。

bulb

「車胤囊螢勤學」

晉代車胤小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好問,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

人際交往

在人際交往中營造一種和諧的關係,這是每一個人所期盼的。為了營造這種和諧關係,我們平日與人交往時,務必做到以下幾點:首先,以誠相待。東晉高道葛洪在《抱朴子‧交際》中,反對「匿情而口合」、「面從而背憎」,故我們應以真情實意對待朋友,不可口是心非,隱瞞實情。真誠是友誼的生命,如果對朋友詐偽而無真誠之情,這只是「烏集之交」。只有肝膽相照的朋友,才是「腹心之友」。其次,朋友之間必須誠實忠信,《論語‧學而》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一旦欺騙朋友,朋友也不會信任自己,便會破壞大家的友誼。此外,要將人際交往建立在道義的基礎上,彼此皆以道義為原則,這是一種君子之交。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朋黨論》中深刻地分析說:「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形者忠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終始如一。」真正的君子之交以道義為基礎,真心相待,友誼是持久的。相反,小人之交以勢利為基礎,虛假造作,友誼是短暫的。最後,要將友誼建立在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基礎上,貴者一方不應以自己的年資、地位、權勢、財富作為交友的資本,彼此應當相互尊重,做到正如《法言‧修身》所言:「上交不諂,下交不驕。」遇到顯貴的人,不會因此奉承巴結;遇到寒微的人,不會因此傲慢自大,這正是平等之交的可貴之處。

0308ph011
朋友的友善關係是從不說謊、互相信任開始
0308ph011
0308ph014
《三國演義》內描述的「桃園結義」,充分體現了古人交友時以信義為本
0308ph014

工作

完成學業離開校園,投身社會工作時,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應如何實踐誠信之道?首先,應具有敬業精神,凡事做到精益求精,完成本職工作,切不可弄虛作假,偷奸耍滑,欺騙上司。《管子‧乘馬》篇曰:「非誠賈(不是誠實的商人)不得食於賈(以商謀生),非誠工不得食於工,非誠農不得食於農,非信士不得立於朝。」只有以誠實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方可事業有成。所謂「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故誠信是百行之源,也是成事之本。若成為別人的上司,在用人時,必須奉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則。宋代歐陽修曾在《論任人之體不可疑劄子》曰:「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寧可艱於擇人,不可輕任而不信。」任人之道有二個要點:一是選人一定要選准,要選德才兼備的賢者;二是一旦選准,就要信任他,放手使用他,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使其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康熙皇帝在《庭訓格言》中,亦注意到「為人上者,用人雖宜信(信任),然亦不可遽信(「急於相信」)。在下者,常視上意所向而巧(虛偽不實)以投之。一有偏好(特別的或不正當的愛好),則下必投其所好以誘之。」這就是說,上司對於下屬應當用人不疑,這是對誠實君子而言;而對那些曲意逢迎、極力投其所好的人,必須加以警惕,並對他進行了解和考察,以辨其真偽,切忌輕信。同事之間要以誠相待,切不可互相猜疑,各懷鬼胎。

0308ph012
工作時應以誠信服務
0308ph012

營商

從營商角度來看,「誠信」主要有以誠待客、貨真價實、公平買賣、信守合同、償還借貸、不做假帳等。有一位外國專家曾講過一句話:「誠實是最好的公共關係政策。」商家只有以誠待客,方能贏得顧客盈門。徽州商人吳南坡宣示:「人寧貿詐,吾寧貿信,終不以五尺童子而飾價為欺。」所以,他出售的「南坡布」貨真價實,深受顧客信任。久而久之,四方顧客都十分相信「南坡布」。只要去買布,看見是吳南坡的鋪面,不管精惡長短,買了就走。

0308ph013
商人深明誠信的重要性,故以誠信作招徠
0308ph013

為政

正如《呂氏春秋‧貴信》所言:「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禮稷不守;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對於從政者來說,取信於民是最為重要。只有政府守信,賞罰分明,人民才能信賴政府,遵紀守法,所以對於政府來說,禍莫大於無信。西晉大臣、文學家傅玄在其著作《傅子‧義信》中,援引了兩個歷史典故說明這一道理。其一是昏君周幽王為了取悅寵妃褒姒,以烽火戲弄諸侯,失信於諸侯而亡國。其二是春秋時期,齊襄公令連稱、管至父戍守葵丘,時正值瓜熟,答應他們明年瓜熟時由他人接替。結果,齊襄公失信,二人以此為藉口作亂,並弒齊襄公。傅玄就此作出結論:「王者體信,而萬國以安;諸侯秉信,而境內以和。」只要君主與諸侯互相信任,信守諾言,取信於民,天下自然太平。可見,取信於臣民是何等重要。從政者最重要是取信於民,如何做到取信於民呢?其一是為官清廉,其二是秉公執法。明初名儒梁寅在石門山講學,其中一名學生初為官,前去請教梁寅。梁寅認為做官的三個要訣為「清」、「慎」、「勤」。所謂「清」,即是反貪倡廉;「慎」即是為官慎重認真,不馬虎從事;「勤」即勤敏執政,力戒懶惰。這樣,方可取信於民。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11月0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