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0303ph009
《司馬法》(左二)是宋代頒布的《武經七書》之一
0303ph009

《司馬法》

《司馬法》,又稱《司馬穰苴兵法》,是最早的官修兵書之一,迄今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成書經過也比較複雜。《史記》記載,早在春秋之前,古本《司馬法》已問世。到了春秋時期,齊將司馬穰苴對它作過深刻的研究和闡發,後在戰國時期,齊國諸大夫奉命將它整理成書。據《漢書》記載,《司馬法》共一百五十五篇,後散佚嚴重,至唐初僅餘三卷五篇,這就是今天所見的《司馬法》。現存的殘本《司馬法》仍有豐富的內容。其中,《仁本篇》主要論述戰爭的性質、目的和對待它的態度,以及一些商周時期的軍法戰規。《天子之義篇》側重闡述治國、教民、理兵的不同方法,兼及賞罰原則和車、旗、章、服的規定。《定爵篇》內容較龐雜,主要論述戰前準備、戰場指揮、布陣原則、偵察敵情、戰時法規等問題。《嚴位篇》主要論述陣的構成和陣中士卒的位置、姿勢、行動等,以及一些取勝的方法。《用眾篇》論述了「用眾」和「用寡」的方法,並涉及到臨陣察敵、避實擊虛、鞏固軍心等問題。

 

《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又稱《齊孫子》,據《漢書》記載,全書八十九卷,圖四卷。可惜到了東漢末年已失傳,因此從宋代開始,許多學者對《孫臏兵法》的存在提出懷疑,同時還引發了一場《孫子兵法》的真偽之辯。1972年,山東銀雀山漢簡的出土,使久已失傳的《孫臏兵法》重見天日,關於《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孫武和孫臏的疑案也得以澄清。《孫臏兵法》繼承了《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並有所發揮,成為戰國時期齊國兵學著作的代表。據史料記載,孫臏是孫武的後代,因受到臏刑,所以稱孫臏,其原名已不見於史籍。孫臏是戰國中期人,曾任齊國軍師,指揮過「圍魏救趙」等著名戰役,《孫臏兵法》是他一生軍事思想的總結。現存的《孫臏兵法》有十六篇,主要論述戰爭的作用、戰爭規律、攻勢戰略和應變能力等。它主張以兵「禁爭奪」,認為國家只能「戰勝而強立」,所以必須研究戰爭,利用戰爭解決問題。但是它反對窮兵黷武和盲目地追求勝利。知天、知地、得民心、知敵情、知陣法、能掌握戰機是《孫臏兵法》對戰爭規律的概括。它強調戰術的靈活機動性,主張根據不同客觀條件,對不同敵人採用不同戰法。因此要求將領全面掌握情況,「料敵計險,必察遠近」。它另一個重要的戰術思想是「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因為「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這就要打擊敵人的要害,引導戰場形勢向有利於己方的方向發展。

0303ph015
孫臏像
0303ph015

《尉繚子》

尉繚是戰國中期魏國人,相傳是鬼谷子的弟子,精通軍事,著有《尉繚子》一書。南宋以後,有些學者懷疑它是偽書,直到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發現其殘簡,才確定它的真實性。《尉繚子》系統地論述了先秦軍事理論、軍隊制度和軍法條令,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堪稱中國古軍法的寶庫。在今本《尉繚子》二十四篇中,前十二篇主要論述尉繚的政治觀和戰爭觀,後十二篇則主要論述軍令和軍制。在政治觀上,尉繚重視「求己」,認為軍事上的勝利取決於國家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措施。他主張整頓政治、發展經濟,將發展農業作為治國之本。在戰爭觀上,尉繚主張「誅暴亂禁不義」,要求軍隊不侵害老百姓的利益,不妨礙農民的生產活動,所到之處實行寬大政策,禁止社會流弊。針對戰國中後期士兵逃亡嚴重、老百姓躲避兵役的現象。尉繚主張治軍要「明制度於前,重威刑於後」,並且選拔任用清廉能幹的將帥,要求他以身作則,賞罰分明,嚴於練兵。尉繚繼承了孫武「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作戰思想,重視研究敵我情況,然後再舉兵作戰。同時,他還非常重視士氣在戰爭中的重要性。而通過國家對市場的管理以保證軍需的思想,則是尉繚獨到的論述,為前人所未有。

0303ph016
山東臨沂縣銀雀山漢簡博物館收藏了《尉繚子》的殘簡
0303ph016

《三略》

《三略》又稱《黃石公三略》,有人認為它是周朝姜太公所作,有人認為是秦末隱士黃石公所作,也有學者認為此書只是後人偽託而成。現在很多學者認為《三略》在東漢以前已有其雛形,後來可能幾經修訂,成書年代大致在西漢末年。《三略》博採儒、墨、法、陰陽等眾家之說,反映了當時社會思潮的總體面貌。《三略》較廣泛地論述了治軍作戰問題,其內容大致上可以分成治國、作戰和統軍三部分。治國部分論及戰爭的基本觀點和用人觀點。《三略》將戰爭分成義戰和不義之戰,並且指出義戰必勝。它還指出戰爭的危險性,認為「兵者不祥之器」。此外,書中論述了人民在戰爭中的作用,認為戰爭勝負與國家強弱取決於民心向背,因此提出要千里求賢,任用和尊重賢人。作戰部分篇幅較少,但也有其獨到之處。其主要思想是柔能克剛,力主剛柔相濟;柔弱剛強,要依靠不同情況而靈活運用。它提出的原則為重謀略、密企圖、重團結、求速決、講靈活。統軍部分包含教兵帶兵和將帥修養的論述。要求將帥對待部下要善於採言納諫;處理事務要依據客觀情況,能控制軍隊;帶兵作戰時則要有勇有謀,持重而不遷怒。在將士關係方面,書中強調將士要同甘共苦,這樣才能使軍隊團結,做到「以一取萬」。

0303ph017
傳說張良少年時得到黃石公傳授《三略》,回去刻苦攻讀,後來用兵如神
0303ph017

《六韜》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是一部相傳由西周開國功臣姜太公撰寫的兵書。從宋朝開始,許多學者對此說法產生質疑,後經多番考證判定此書成書於戰國時期,可能是戰國末期某位頗有軍事造詣的隱士假託姜太公之名所撰。《六韜》包括《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等六卷,共六十篇。前兩卷重點論述戰略問題,後四卷重在闡述指導戰爭的一些重要原則,以及戰術、技術等問題。《六韜》的問世標誌着先秦軍事思想,特別是軍事謀略思想的成熟。在軍隊建設上,《六韜》對指揮機構的組織、軍隊訓練、選才等方面提出獨到見解。《龍韜‧王翼》中列舉指揮機構的詳細組織,並提出有效的編組和訓練方法。它還主張嚴格選將,重視通過實踐來考驗和考核將領,嚴格賞罰。在戰略戰術上,《六韜》強調正確估量戰略形勢的重要性,要求全面準確地了解敵情。它還強調要巧妙地捕捉戰機。除此之外,《六韜》還討論了一些具體的戰術問題,比如強調靈活用兵和速戰速決等。在國防建設和動員方面,《六韜》重視綜合國力的發展,將富國強兵作為首要任務。它提倡對內要動員人民,對外要爭取盟國。此外,《六韜》還論述了武裝力量的配備、選拔、編組和訓練等問題。

0303ph018
姜太公像
0303ph018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10月2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