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0303ph009
《司马法》(左二)是宋代颁布的《武经七书》之一
0303ph009

《司马法》

《司马法》,又称《司马穰苴兵法》,是最早的官修兵书之一,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成书经过也比较复杂。《史记》记载,早在春秋之前,古本《司马法》已问世。到了春秋时期,齐将司马穰苴对它作过深刻的研究和阐发,后在战国时期,齐国诸大夫奉命将它整理成书。据《汉书》记载,《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篇,后散佚严重,至唐初仅余三卷五篇,这就是今天所见的《司马法》。现存的残本《司马法》仍有丰富的内容。其中,《仁本篇》主要论述战争的性质、目的和对待它的态度,以及一些商周时期的军法战规。《天子之义篇》侧重阐述治国、教民、理兵的不同方法,兼及赏罚原则和车、旗、章、服的规定。《定爵篇》内容较庞杂,主要论述战前准备、战场指挥、布阵原则、侦察敌情、战时法规等问题。《严位篇》主要论述阵的构成和阵中士卒的位置、姿势、行动等,以及一些取胜的方法。《用众篇》论述了“用众”和“用寡”的方法,并涉及到临阵察敌、避实击虚、巩固军心等问题。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据《汉书》记载,全书八十九卷,图四卷。可惜到了东汉末年已失传,因此从宋代开始,许多学者对《孙膑兵法》的存在提出怀疑,同时还引发了一场《孙子兵法》的真伪之辩。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简的出土,使久已失传的《孙膑兵法》重见天日,关于《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孙武和孙膑的疑案也得以澄清。《孙膑兵法》继承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并有所发挥,成为战国时期齐国兵学著作的代表。据史料记载,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因受到膑刑,所以称孙膑,其原名已不见于史籍。孙膑是战国中期人,曾任齐国军师,指挥过“围魏救赵”等著名战役,《孙膑兵法》是他一生军事思想的总结。现存的《孙膑兵法》有十六篇,主要论述战争的作用、战争规律、攻势战略和应变能力等。它主张以兵“禁争夺”,认为国家只能“战胜而强立”,所以必须研究战争,利用战争解决问题。但是它反对穷兵黩武和盲目地追求胜利。知天、知地、得民心、知敌情、知阵法、能掌握战机是《孙膑兵法》对战争规律的概括。它强调战术的灵活机动性,主张根据不同客观条件,对不同敌人采用不同战法。因此要求将领全面掌握情况,“料敌计险,必察远近”。它另一个重要的战术思想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因为“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这就要打击敌人的要害,引导战场形势向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

0303ph015
孙膑像
0303ph015

《尉缭子》

尉缭是战国中期魏国人,相传是鬼谷子的弟子,精通军事,著有《尉缭子》一书。南宋以后,有些学者怀疑它是伪书,直到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发现其残简,才确定它的真实性。《尉缭子》系统地论述了先秦军事理论、军队制度和军法条令,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堪称中国古军法的宝库。在今本《尉缭子》二十四篇中,前十二篇主要论述尉缭的政治观和战争观,后十二篇则主要论述军令和军制。在政治观上,尉缭重视“求己”,认为军事上的胜利取决于国家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措施。他主张整顿政治、发展经济,将发展农业作为治国之本。在战争观上,尉缭主张“诛暴乱禁不义”,要求军队不侵害老百姓的利益,不妨碍农民的生产活动,所到之处实行宽大政策,禁止社会流弊。针对战国中后期士兵逃亡严重、老百姓躲避兵役的现象。尉缭主张治军要“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并且选拔任用清廉能干的将帅,要求他以身作则,赏罚分明,严于练兵。尉缭继承了孙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作战思想,重视研究敌我情况,然后再举兵作战。同时,他还非常重视士气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而通过国家对市场的管理以保证军需的思想,则是尉缭独到的论述,为前人所未有。

0303ph016
山东临沂县银雀山汉简博物馆收藏了《尉缭子》的残简
0303ph016

《三略》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有人认为它是周朝姜太公所作,有人认为是秦末隐士黄石公所作,也有学者认为此书只是后人伪托而成。现在很多学者认为《三略》在东汉以前已有其雏形,后来可能几经修订,成书年代大致在西汉末年。《三略》博采儒、墨、法、阴阳等众家之说,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潮的总体面貌。《三略》较广泛地论述了治军作战问题,其内容大致上可以分成治国、作战和统军三部分。治国部分论及战争的基本观点和用人观点。《三略》将战争分成义战和不义之战,并且指出义战必胜。它还指出战争的危险性,认为“兵者不祥之器”。此外,书中论述了人民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战争胜负与国家强弱取决于民心向背,因此提出要千里求贤,任用和尊重贤人。作战部分篇幅较少,但也有其独到之处。其主要思想是柔能克刚,力主刚柔相济;柔弱刚强,要依靠不同情况而灵活运用。它提出的原则为重谋略、密企图、重团结、求速决、讲灵活。统军部分包含教兵带兵和将帅修养的论述。要求将帅对待部下要善于采言纳谏;处理事务要依据客观情况,能控制军队;带兵作战时则要有勇有谋,持重而不迁怒。在将士关系方面,书中强调将士要同甘共苦,这样才能使军队团结,做到“以一取万”。

0303ph017
传说张良少年时得到黄石公传授《三略》,回去刻苦攻读,后来用兵如神
0303ph017

《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是一部相传由西周开国功臣姜太公撰写的兵书。从宋朝开始,许多学者对此说法产生质疑,后经多番考证判定此书成书于战国时期,可能是战国末期某位颇有军事造诣的隐士假托姜太公之名所撰。《六韬》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等六卷,共六十篇。前两卷重点论述战略问题,后四卷重在阐述指导战争的一些重要原则,以及战术、技术等问题。《六韬》的问世标志着先秦军事思想,特别是军事谋略思想的成熟。在军队建设上,《六韬》对指挥机构的组织、军队训练、选才等方面提出独到见解。《龙韬‧王翼》中列举指挥机构的详细组织,并提出有效的编组和训练方法。它还主张严格选将,重视通过实践来考验和考核将领,严格赏罚。在战略战术上,《六韬》强调正确估量战略形势的重要性,要求全面准确地了解敌情。它还强调要巧妙地捕捉战机。除此之外,《六韬》还讨论了一些具体的战术问题,比如强调灵活用兵和速战速决等。在国防建设和动员方面,《六韬》重视综合国力的发展,将富国强兵作为首要任务。它提倡对内要动员人民,对外要争取盟国。此外,《六韬》还论述了武装力量的配备、选拔、编组和训练等问题。

0303ph018
姜太公像
0303ph018
作者:
上载日期:
2021年10月21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