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士人如何寄情山水?

20310ph020
張家界的山水景色,仿似世外桃源
20310ph020

士人與山水有不解之緣。山水給予中國士人太多靈感與情思,中國士人給予山水無限的深情。中國士人對山水的熱愛,濫觴於先秦。儒道兩家之鉅子,對山水之情感可謂一往情深。漢代士人對山水的體認更加深化。對他們來說,逍遙於山水間是一種情趣,一種人生態度。而這樣一種美感的情懷在魏晉時期有新發展。魏晉六朝人「以玄對山水」,發現山水蘊涵着與「道」相通的「神明」。他們亟亟追求的自足之樂、逍遙之趣、無言之美、素樸之秘,無一不可在山水中體悟到。山水因此在魏晉人中展開一個全新的觀照,而典型體現中國文化意趣的山水畫、山水詩亦在這個時期成形。自此,山水情懷凝結成中國文人文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他們是棄絕塵世、遁跡山林,還是積極出世、治國平天下,山水風光都是他們的情感源泉和人生伴侶。

20310ph019
江山美景
20310ph019

隱逸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隱」是針對「仕」而言。在早期,這種「隱」更多的是一種彰顯個性自由的行為,也就是拒絕仕途,「隱居以求其志」。比如,堯舜時期的許由、巢父。後來孔子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隱居成了一種政治上的不合作,成為士大夫在失意官場後一種必然選擇。所以,仕與隱在中國古代政治中,成為一種朝野自由轉換的政治生態,也成為王朝政治穩定的平衡器。山水和隱逸,從一開始就緊密聯繫在一起。士人之所以以山林為隱逸之地,首先是因為它遠離塵世紛攘,對於淡泊功名心、力求遺忘紛繁險惡現實的士人來說,身居斯地,可以割斷與塵世利祿的千絲萬縷的聯繫。山林超然絕俗,而這種氣質又與它懷抱中平凡質樸的生活渾然一體。那夕陽中的雞犬、靜臥田野的牛羊,雖然無不平常至極,但卻蘊藏着一種意味深長的人生境界,富於玩味,與身俱化於這種境界,文人的心靈獲得審美的淨化。山林隱逸對於士人來說,還有另一重要文化意義,這就是復歸自然。

20310ph021
竹溪六逸圖
20310ph021

士人自覺的山水之遊,開啟於魏晉時代。魏晉人以玄對山水,發現山水是通達老、莊玄境的媒介,誠所謂「山水為意,山水為色」。這一認識進一步深化,就是人們開始領悟,自然山水即是道,即是理,「山水以形媚道」。遊山水就是讀老莊,就是「澄懷觀道」,與道冥合。永嘉亂後,名士南渡,江南的靈秀山水更激發士人的山水審美意識,促進士人遊山玩水的風氣。《晉書》中,「愛山水」、「樂山水」等詞隨處可見。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更是敍寫當時士人在自然山水間歡樂聚會的絕妙名篇。魏晉以降,士人山水之遊蔚為風尚。士人們春日踏春,秋日登高,而他們赴任、謫遷、調職等行旅機會,也往往是飽覽賞遊山水的過程。士人看山水,有獨特的審美感受。他們迷戀於晨旭與夕照之美,更欣賞「尤不可言」的月景之美。他們對山水之美的品賞可謂至纖至微,一陣清風,一朵白雲,一滴晨露,一抹赤霞,一片迷霧,一天飛雪,都可激起他們的遐想,引發他們的審美觀照。那無以計數的珠磯詩篇凝結著他們對山水自然的一往情深。

 

士人既在山水賞玩中追求與宇宙契合的心理超悟與生命永恒,又以文人特有的雅的情思去遊賞、品愛自然山水。在品味山水、歌詠不綴之際,文人往往為山水景觀欣然題名。杭州西湖自唐以來就遐邇聞名,它那清波漣漪的一泓碧水,蒼翠濃鬱的起伏山巒,相映成趣的湖光山色,構成一個「天開圖畫」的絕美世界。自審美情趣纖細的南宋開始,文人對西湖的品愛有一個新突破,這就是為西湖題景。南宋有蘇堤春曉、平湖秋月、花港觀魚等「西湖十景」的題名。元代有「六橋煙柳」等「錢塘十景」的題名,清代更有「梅林歸鶴」等十八景的題名。這些富於詩情畫意的題名或巧寫景色,或發抒性靈,或深化意境,或訴諸審美想像,充溢着十足的文人情思。山水自然之美,得士人之詠贊和品題而更富魅力和審美價值,而士人在與山水俱化的過程中獲得精神與人格的永恒。

20310ph022
魚趣
20310ph022

南朝宋時有一位著名學者,名叫宗炳。宗炳不僅妙善琴書,精於言理,而且酷愛山水。《南史‧宗炳傳》記載說:「宗炳好山水,愛遠遊。西涉荊巫,南登衡嶽,結宇衡山。」他自述說「餘眷戀廬、衡,契闊荊、巫,不知老之將至。」後來宗炳因病而返回江陵,歎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澄懷觀道,臥以遊之」。「臥遊」一詞由此而來。故「臥遊」的含義乃是以欣賞山水畫代替遊覽。明末清初程正揆的《江山臥遊圖》的跋語中說:「居長安者有三苦,無山水可玩,無書畫可購,無收藏可借,予因欲作《江山臥遊圖》百卷佈施行世,以救馬上諸君之苦。」他說的「馬上諸君之苦」,就是為官士人對自然的眷戀與心理需求。自宗炳始,「臥遊山水」的精神促進了山水畫的發展,而山水畫的發展則促進了「臥遊」精神的自覺。

20310ph023
山水田園之風光
20310ph023

「夫山水,乃畫家十三科之首」。山水畫在中國繪畫中的特殊地位由此論可見。中國山水畫具有特定的內涵,山水畫不是畫有山水的畫,畫有山水的畫很早就可以在石窟壁畫、寺廟壁畫中發現,但山水畫的真正發生,只是在晉、宋時期。中國山水畫的理論創始人是南朝宋末時的畫家宗炳和王微,他們的論述,奠定了中國山水畫的理論基礎。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是美術史家公認最早的山水畫作品。至唐代,山水畫真正興起,更形成青綠山水畫和水墨山水畫兩大體系。青綠山水以李思訓父子為代表。他們的畫,「山水樹石,筆格遒勁,湍瀨潺緩,雲霞縹緲,時睹神仙之事,窅然巖嶺之幽。」由於李氏父子之畫多取泥金、石青、石綠等色,故人稱「金碧山水」或「着色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不施顏彩,專以墨色濃淡變化渲染山川雲霞,情調淡雅,意境幽遠。王維認為:「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這是因為水墨山水最符合文人士大夫「雅」的品位和情趣。其後,唐末荊浩把「氣韻」二字引入山水畫中,宋代黃休復則將「逸格」推為首位。自此,中國山水畫以水墨山水為主流,以「氣韻」、「逸格」為理想和追求,成為最能表現士大夫意趣的文化類別。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5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