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0121ph030
0121ph030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1860年代初期到1890年代中葉,清朝一些官僚所提倡的全國性運動,以學習西方科技、引進現代「大機器」為「自強」的主要內容。但洋務派不願觸動體制和進行根本性變革,注定了這場工業運動的失敗命運。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宣告歷時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中國志士仁人開始尋求救國圖存的新道路。

 

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前,清朝統治下的中國是一個封建國家,長期閉關鎖國,以自給自足的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經濟為主導。而同時,歐美資本主義發展迅速。尤其是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為了打開中國市場,英國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這兩次戰爭中的慘敗,使中國人第一次面對現代工業文明的嚴峻挑戰。

 

1850到1864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發生。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一些掌握民間軍隊的漢族士紳逐漸取得大權。他們體驗到「洋槍」、「洋炮」的威力,對從西方引進技術非常熱心。這批漢族官員和少數開明的滿族貴族被稱為「洋務派」,包括總理衙門大臣奕訢,軍機大臣沈桂芬、文祥,以及地方官員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等。

 

洋務派謀求「自強」,先從購買和製造軍艦、槍炮、彈藥等開始。1865年,曾國藩和李鴻章在上海創辦了晚清中國最重要的軍工廠——江南製造總局。這一工廠從仿製德式武器開始,後來生產出中國第一艘自造的汽船,為中國首次煉出鋼鐵。

 

洋務派還開設語言學校、翻譯館、工藝學堂,將西方科學、政治、歷史等知識傳授給中國學生。通過建立新式學堂和派遣留學生出國,「洋務運動」為中國培養了大批現代人才。

 

如果說軍工企業是為了使中國變「強」,那麼民用企業則是為了變「富」。1870年代初,洋務派開始創辦民用企業。民用企業給軍工企業提供燃料、運輸等配套服務,還用自己的產品與洋商競爭。

 

洋務派的活動遭到保守派的猛烈反對。為了與保守派論爭,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爭辯說學習西方技術並未動搖中國文明的根基。但也正是這一思路導致洋務運動的最終失敗: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海戰中,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震驚的中國人開始反思日本強大的原因,意識到僅僅學習西方的技術而沒有政治體制的變革,國家不可能強大。在洋務運動期間成長起來的新式知識分子,由此開始推動中國的政治改革。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4月15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