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30034ph001
葉聖陶
30034ph001

葉聖陶(1894—1988年),本名紹鈞,號聖陶,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運動首個文學研究會的創立人之一,終身致力於出版及語文教學。

bulb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發生於1919年5月4日,是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當時在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

葉聖陶出生於蘇州城內懸橋巷一個平民家庭。父親葉鐘濟,字伯仁(1848—1919年),職業是賬房,為一位姓吳的地主家打理田租。葉鐘濟為人篤實,仁慈可親,口碑極佳。一些大戶人家逢到婚嫁慶弔,總請他去幫着管賬。母親朱氏(1865—1961年)料理家務。那時,葉聖陶家裏除了父母親和兩個妹妹之外,還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僅靠父親微薄收入維持生計,日子的窘迫可想而知,可家庭間始終充滿着親和的氣氛。葉聖陶說他很敬重父親,佩服父親的為人,佩服父親的孝道和仁心。父輩的言傳身教,使葉聖陶從小就受到「孝」與「仁」等倫理觀的影響,從小就有了「敬畏之心」,待人溫和寬容,辦事認真務實。

30034ph002
葉聖陶父母照片
30034ph002

1900年春,葉聖陶進私塾讀書,先讀《三字經》、《千字文》,然後是《四書》、《詩經》、《易經》。1901年春天,轉到以「嚴」字著稱的張承臚(字元翀)開設的私塾,與「以疑古辨偽擅名於學術界、創建了『古史辨學派』」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同學。張先生督責極嚴,學生念書念不出,他將戒尺在學生桌上亂拍;背書背不出,便用戒尺在學生頭上亂打。「嚴師出高徒」,在張先生的督策下葉聖陶用心極專。父親見他聰慧好學,就在1905年夏天慫恿他去考秀才,但沒能考上。後來,他用自己考秀才的經歷作題材,寫了短篇小說《馬鈴瓜》。葉聖陶參加的是中國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這一特殊經歷成了街坊鄰里間的美談,也為他的同學所羡慕。

bulb

顧頡剛

顧頡剛(1893—1980年),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中國歷史學家、民俗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之一。

30034ph003
虛齡12歲時的葉聖陶
30034ph003

1906年春,蘇州創辦第一所高等小學,叫作長元吳公立高等小學堂,校址在葑門內夏侯橋東邊的十梓街上(第二年搬進城中心草橋附近新建的校舍),所以又叫「草橋小學」。葉聖陶報名應試,以優異成績被錄取,從此開始接受新式教育。教師有蘇州留日歸來的章伯寅、朱遂穎、龔賡禹等,他們信奉「教育救國論」,宣導愛國、尚武,反對守舊、迷信,把「養成尚武精神,實行民族主義」,作為辦校方針。師長的教誨和鄉賢的激勵,孕育了葉聖陶的愛國心。1905至1906年,美國政府以「華人品性不良」、「黃人程度甚低」等理由,虐待華工,驅逐華人出境,國內掀起反美愛國運動。在老師帶領下,葉聖陶和同學們一起上街遊行,挨家挨戶張貼「本宅不點美孚油」、「本宅不用洋肥皂」的五色紙條,抵制美國貨,在蘇州開反帝風氣之先。

30034ph004
1908年葉聖陶虛齡15歲中學二年級時攝
30034ph004

長元吳公立高等小學學制三年,葉聖陶因學業優異,讀了一年就於1907春越級考入新創辦的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學堂校址在皇廢基北側,玉帶河草橋南堍路東,所以又叫草橋中學,學制五年。中國近代革命的先驅者、同盟會在江蘇省的負責人、著名教育家袁希洛(俶佘)擔任過草橋中學監督(校長)。袁希洛留學日本,推崇「武功」和「實踐」,他認為中國流於放逸,故國民身體衰弱,精神萎頓,辦事敷衍苟且。他力倡「筋骨堅強、精神奮發」說,鼓吹「上課鐘當為醒世鐘,操場當視為戰場,學生當自認為軍人」的新思想,強化「軍國民教育」。在草橋中學,葉聖陶除了受到極嚴格的「軍訓」,還得到了「文學」的啟蒙,閱讀到林紓翻譯的外國小說,開始試着寫小說。受到白居易《放言》詩的啟發,還在草橋中學組織了詩社,取名「放社」,意為放言高歌,要抒發自己的志向。1911年5月,葉聖陶又創辦了年級小報《課餘》(後改報名為《課餘麗澤》)。「麗澤」,源於《易‧兌》,「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王弼註:「麗猶連也」。「兌」,喜悅,意謂兩個沼澤相連滋潤萬物,所以萬物皆悅。葉聖陶用「麗澤」作報名,激勵自己和同學們相親相愛,互相切磋,砥礪學問,增進友誼。

30034ph005
1907年夏蘇州公立第一中學堂與長元吳公立高等小學合影。最後一排是中學生,左二為葉聖陶
30034ph005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3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