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30034ph001
叶圣陶
30034ph001

叶圣陶(1894—1988年),本名绍钧,号圣陶,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教学。

bulb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当时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

叶圣陶出生于苏州城内悬桥巷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叶钟济,字伯仁(1848—1919年),职业是账房,为一位姓吴的地主家打理田租。叶钟济为人笃实,仁慈可亲,口碑极佳。一些大户人家逢到婚嫁庆吊,总请他去帮着管账。母亲朱氏(1865—1961年)料理家务。那时,叶圣陶家里除了父母亲和两个妹妹之外,还有祖母和外祖母,全家七口人,仅靠父亲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日子的窘迫可想而知,可家庭间始终充满着亲和的气氛。叶圣陶说他很敬重父亲,佩服父亲的为人,佩服父亲的孝道和仁心。父辈的言传身教,使叶圣陶从小就受到“孝”与“仁”等伦理观的影响,从小就有了“敬畏之心”,待人温和宽容,办事认真务实。

30034ph002
叶圣陶父母照片
30034ph002

1900年春,叶圣陶进私塾读书,先读《三字经》、《千字文》,然后是《四书》、《诗经》、《易经》。1901年春天,转到以“严”字著称的张承胪(字元翀)开设的私塾,与“以疑古辨伪擅名于学术界、创建了‘古史辨学派’”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同学。张先生督责极严,学生念书念不出,他将戒尺在学生桌上乱拍;背书背不出,便用戒尺在学生头上乱打。“严师出高徒”,在张先生的督策下叶圣陶用心极专。父亲见他聪慧好学,就在1905年夏天怂恿他去考秀才,但没能考上。后来,他用自己考秀才的经历作题材,写了短篇小说《马铃瓜》。叶圣陶参加的是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这一特殊经历成了街坊邻里间的美谈,也为他的同学所羡慕。

bulb

顾颉刚

顾颉刚(1893—1980年),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30034ph003
虚龄12岁时的叶圣陶
30034ph003

1906年春,苏州创办第一所高等小学,叫作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堂,校址在葑门内夏侯桥东边的十梓街上(第二年搬进城中心草桥附近新建的校舍),所以又叫“草桥小学”。叶圣陶报名应试,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从此开始接受新式教育。教师有苏州留日归来的章伯寅、朱遂颖、龚赓禹等,他们信奉“教育救国论”,宣导爱国、尚武,反对守旧、迷信,把“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作为办校方针。师长的教诲和乡贤的激励,孕育了叶圣陶的爱国心。1905至1906年,美国政府以“华人品性不良”、“黄人程度甚低”等理由,虐待华工,驱逐华人出境,国内掀起反美爱国运动。在老师带领下,叶圣陶和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挨家挨户张贴“本宅不点美孚油”、“本宅不用洋肥皂”的五色纸条,抵制美国货,在苏州开反帝风气之先。

30034ph004
1908年叶圣陶虚龄15岁中学二年级时摄
30034ph004

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学制三年,叶圣陶因学业优异,读了一年就于1907春越级考入新创办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学堂校址在皇废基北侧,玉带河草桥南堍路东,所以又叫草桥中学,学制五年。中国近代革命的先驱者、同盟会在江苏省的负责人、著名教育家袁希洛(俶佘)担任过草桥中学监督(校长)。袁希洛留学日本,推崇“武功”和“实践”,他认为中国流于放逸,故国民身体衰弱,精神萎顿,办事敷衍苟且。他力倡“筋骨坚强、精神奋发”说,鼓吹“上课钟当为醒世钟,操场当视为战场,学生当自认为军人”的新思想,强化“军国民教育”。在草桥中学,叶圣陶除了受到极严格的“军训”,还得到了“文学”的启蒙,阅读到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开始试着写小说。受到白居易《放言》诗的启发,还在草桥中学组织了诗社,取名“放社”,意为放言高歌,要抒发自己的志向。1911年5月,叶圣陶又创办了年级小报《课余》(后改报名为《课余丽泽》)。“丽泽”,源于《易‧兑》,“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王弼注:“丽犹连也”。“兑”,喜悦,意谓两个沼泽相连滋润万物,所以万物皆悦。叶圣陶用“丽泽”作报名,激励自己和同学们相亲相爱,互相切磋,砥砺学问,增进友谊。

30034ph005
1907年夏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与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合影。最后一排是中学生,左二为叶圣陶
30034ph005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3月1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