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古代書籍有哪些裝幀?

0705ph004
唐代以前的書籍多為卷軸裝
0705ph004

主要用紙作為書寫材料的卷軸書,也稱「卷子」,流行於南北朝至唐代。二十世紀初敦煌千佛洞所發現數以萬計的北宋以前的古寫本,其形制多為卷軸裝形式。卷軸裝書的紙卷高約一尺,寬度依據內容長短,由多幅紙黏連而成。紙面畫有「欄線」,黑色稱「烏絲欄」,朱色稱「朱絲欄」。紙質卷軸書出現後,通行用「卷」計算圖書,一部書可以有數卷至數十、數百卷。卷軸外包有「帙」,又稱為「書衣」,用來保護卷軸。卷軸用帙包裹後還需標出書名,以便插架後尋找,所以朝外的軸頭掛有「牙籤」,上刻書名和卷數。「牙籤」染成不同顏色,以區別其所屬的經、史、子、集部類。由於唐代以前的書籍多為卷軸裝,故民間流行的《關羽雪夜讀兵書》畫中,關羽(三國時人)手捧線裝書的形象,其實並不合乎中國書史發展的實際情況。

 

經折裝是由卷軸裝演變而成的折疊形紙書。卷軸裝書如紙卷太長又需隨時查閱,「舒捲」極為不便。唐人對卷軸裝加以改進,將紙卷一正一反地折疊成長方形的摺子,首尾用一張硬書皮黏連,就使原先的「卷狀」書變為「冊狀」書,開始由卷軸裝向冊頁裝的轉變。經折裝書閱讀時,將手指插入書頁底,自首至尾翻動,快如「旋風」,因而又名「旋風裝」、「旋風冊子」。由於佛經刻印後經常折疊成這種形式,故又稱「梵篋裝」。一說「經折裝」最初是由古代整日誦經的佛門子弟所發明,因此得名而普及。

0705ph005
有說「經折裝」最初是由古代整日誦經的佛門子弟發明
0705ph005

蝴蝶裝是由經折裝演變而成的冊頁型紙書。經折裝書因為書頁曾經糊裱,再經折疊,使用中折縫容易斷裂,出現散頁。於是裝幀時不再將單頁黏連,而改為每單頁對折,將一疊對折單頁的折縫處黏連在一張紙上,外包硬書皮,成為真正的冊頁書。蝴蝶裝書打開時每半頁左右相對,狀如蝴蝶展翅,因而得名,簡稱「蝶裝」。蝴蝶裝流行於宋元時代,至明代逐漸被淘汰。在蝴蝶裝中,包在書前後的硬紙叫「書衣」,書衣正面左邊貼着寫有書名、冊次的狹長紙條叫「書籤」,書冊上端切齊之處叫「書頭」,下端切齊之處叫「書根」,翻閱的一邊(即左邊)叫書口,另一邊叫「書背」或「書脊」。

0705ph006
打開的蝴蝶裝書籍
0705ph006

包背裝是由蝴蝶裝演變而成的冊頁型紙書。蝴蝶裝書每頁依版心正面對折,正面為文字,背面為空白。由於上下頁之間是背面相對,閱讀時必須連續翻過兩半頁,使用仍感不便。至南宋後期,人們開始將書頁依版心背面對折,使有文字的正面向外,上下頁之間變為正面相對,另一端的折邊(書背)經疊齊黏連,外包硬書皮,成為「包背裝」,也稱「裹背裝」。後又改為在折邊處(書腦)釘2至3個小孔,用紙撚將書頁固定,再包上書皮。包背裝流行於元代和明代前期。今天流行的紙本書,無論平裝及精裝,雖然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其形式均屬於「包背裝」。

bulb

平裝及精裝

平裝即在書芯外,用從封面經書脊到封底的整個書皮包裹,最後三面裁切而成。平裝工藝簡單,生產效率高,成本低,一般讀物多用此種裝訂形式。精裝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用比較堅固的封皮保護書芯,另一方面是用比較好的材料和精細的加工增加圖書的精美程度。與平裝相比,精裝書在書芯的訂裝方式大致相同,只是訂裝部分都在書芯的脊部;與平裝的主要區別在於封皮用料、加工和書脊的處理上。精裝書的加工難度較大,成本比平裝書高得多。

0705ph007
「包背裝」形式直至今天仍然流行
0705ph007

線裝是由包背裝演變而成的冊頁型紙書,即目前所見古代書籍最通行裝幀形式,以至今人更直接將古書稱為「線裝書」。包背裝書雖然閱讀便利,但因用硬書皮包背,書背仍易磨損,明人於是放棄使用整張的書皮,改用書頁大小的書皮分別作封面、封底,在書腦處(折邊處)釘孔加撚,然後穿入白色或黃色的(雙股)絲線,裝訂成書。一般書籍僅釘四孔,稱「四針眼裝」;較厚之書上下角各多釘一孔,稱「六針眼裝」,線裝書雖不再包背,但有時仍會用綾絹為上下書角「包角」。線裝書封面、封底與正文之間,訂入一至數張空白頁,稱為「護頁」或「副頁」。線裝書形式出現於明代中期,很快取代包背裝成為流行的裝幀。今日所見線裝形式的明代以前的書籍,多經前代藏書家或書肆改訂。

bulb

書肆

古代的書店。「書肆」一詞最早出於西漢末年,東漢初期的都城洛陽已有買賣書籍的「書肆」。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3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