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古代書籍是怎樣演變?

0705phn001_01
中國古籍(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0705phn001_01

書籍的構成,包含三個不可缺少的要素——知識、文字、載體。知識源於先民的「胼手趼足」的生產活動與社會實踐,一直延續至今。據考古資料證明,早在3,500年前,中國人已創造了沿用至今的文字。在造紙發明以前,中國人曾選擇龜甲、獸骨、玉石、金屬、竹木、縑帛等作為書寫材料,並形成嚴格的書籍制度,很多實物都流傳至今。造紙術流行後,手工製作的植物纖維紙,便長期作為書籍印製的材料。

0705ph003
河南殷墟甲骨文碑
0705ph003

中國古代書籍的外在形態,隨着書寫材料及裝幀的變化,經歷了漫長演變。自先秦至漢魏時期,是簡冊與帛書流行的時代,以竹木與縑帛製作的書籍,主要採用卷軸裝的形式;魏晉以後直至今天,是紙書通行的時代。紙書出現以後,書籍裝幀由卷軸形式向冊頁(又稱冊葉)形式逐步過渡,期間經歷了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階段。各個時期的書籍形態,今天均有實物留存,林林總總,美不勝收。

 

為了使文字記載永久保存,不遭磨滅,古人從大自然中選取各種適宜書寫並保存的材料。從上古時代起,人們不避艱難,曾選擇堅固耐磨的龜甲、獸骨、金屬、石板作為文字記載的材料,以期文獻得以長久流傳。即使到了現代,人們仍在不斷尋求能永久保留人類文明記錄的方式。

 

隨着文字記載由簡單變為複雜,文獻流傳的需求日益增加,書寫材料也要求既輕便又易得。繼龜甲、獸骨、青銅器、玉、石之後,竹木與縑帛(絲織品)成為古人的主要書寫材料,書寫工具為獸毛筆與煙墨。從最初以竹木片(簡)、纖維織片(布片)為材料的簡單書寫,發展成嚴格的簡冊與帛書製作制度,中國書籍由此逐步定型。即使在今天,生活中也不乏書寫在竹木或絲織品上的文字。

0705ph002
古時與各種綢緞織品有關的書籍
0705ph002

從帛書過渡到紙質書,卷軸裝的形式仍維持不變,延續數世紀之久。一直到唐代,人們使用的書籍仍稱「卷子」。卷軸裝的形式源於用繩編連的簡策,雖然書籍的材質已從竹木、縑帛變為紙張,手工傳抄也被雕版印刷取代,早期的印刷品仍保持卷軸裝形式。宋代以後,卷軸裝形式才逐漸發生變化,先是長幅的卷子被一正一反地折疊成經折裝,從而形成了「冊頁」,讀書的方式也由「舒捲」變為「翻閱」。這一變化,也影響到雕版單元由長幅變為短幅,單頁的印刷品開始出現,書籍的印刷及裝幀從此告別了卷軸形式。單頁印刷而成的書籍,其裝幀形式又經歷了蝴蝶裝、包背裝,最後發展至明清時代的線裝。今天,人們仍習慣將古書稱為「線裝書」。

0705ph001
線裝書《包氏族譜》
0705ph001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3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