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文天祥怎樣盡忠愛國?

0112ph008
北京文丞相閣
0112ph008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宋度宗病死。賈似道抑長立幼,扶4歲的趙㬎即位,是為宋恭帝。九月,元軍20萬人由元丞相伯顏統領,分兩路進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貴不戰而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統程鵬飛投降。各地宋軍將官在大兵壓境時紛紛叛變,黃州、蘄州(今湖北蘄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陸)、六安等地相繼失陷,南宋王朝兵敗如山倒。

bulb

伯顏

伯顏(1237—1295年),蒙古巴鄰部族。生於西亞的伊兒汗國,元世祖時,因入朝奏事,被留用。至元十一年(1274年)任中書左丞相,率兵攻宋。從襄陽沿漢水入長江東下,至元十三年(1276年)攻下臨安(今浙江杭州),謝太后、宋恭帝被俘。南宋滅亡後,海都常在北方邊地叛亂,伯顏遂長期在此平亂。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駕崩,伯顏奉成宗即位,同年十二月(1295年初)病逝。

0112ph009
蒙古滅南宋進軍路線圖
0112ph009

趙㬎即位後,元軍陷鄂州,京師震動,理宗的妻子謝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詔》,述說繼君年幼,自己年邁,民生疾苦,國家艱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將、豪傑義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朝廷將不吝賞功賜爵。但宋朝的喪鐘已經敲響,各地將官大都觀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張世傑兩人響應《哀痛詔》,召集兵馬,起兵勤王。

bulb

張世傑

張世傑是南宋名將,與文天祥和陸秀夫被稱為宋亡三傑,范陽(今河南涿縣)人。初隨蒙古萬戶張柔駐守杞縣(今屬河南),後投奔南宋將領呂文德,官至黃州武定諸軍都統制。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守郢州(今屬湖北),力抗元軍。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率軍保衞臨安,奪回廣德、溧陽、平江等地。後於焦山江面為元軍所敗。宋恭帝降元後,循海路至福州,與文天祥等擁立趙昰(宋端宗)為帝,繼續抗元,兵敗後轉戰廣東沿海。端宗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陸秀夫等擁立趙昺並退守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面,次年二月,元軍南北夾擊,張世傑霧中突圍,至海陵港(今廣東陽江西南)遇颶風溺斃。

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朝廷專旨,命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指皇帝離京寄居之處)」。文天祥奉讀詔書,痛哭流涕,立即發佈榜文,徵募義勇之士,同時籌集糧餉。他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把母親和家人送到弟弟處贍養,以示毀家紓難。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分子為輔的愛國義軍在極短時間內組成,總數達3萬人以上。友人曾對文天祥說:「現在元軍三路進兵,你以烏合之眾迎敵,無異驅群羊鬥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國家養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徵天下兵,竟無一人一騎應召,我萬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難,希望天下忠義之士聞風而起,聚集眾人力量,也許能保存社稷。」他還說:「受君之恩,食國之祿,應該以死報國。」

0112ph010
文大祥文武雙全,不愧為一代英雄
0112ph010

文天祥起兵後,積極要求奔赴前線阻擊元軍,扭轉戰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權臣阻撓,還有人誣告勤王軍在樂安、宜黃一帶搶劫。文天祥憤而上書抗辯,社會輿論普遍支持他,太學生也上書抨擊投降派。在各方壓力下,朝廷終於頒旨召文天祥領兵入京。德佑元年(1275年)八月,部隊到達臨安,一路秋毫無犯,文天祥聲望大增。十月,常州(今江蘇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軍保衞平江,又派張全率二千兵增援常州。文天祥從大局出發,派義軍重要將領尹玉、朱華、麻士龍率三千人歸張全節制,增援常州兵力。但張全卑鄙自私,當三位將領與元軍苦戰時,隔岸觀火,坐視不救,在戰鬥中又乘夜逃跑,陷義軍於孤立無援之地,遂使戰鬥失利。文天祥請斬張全,卻遭到丞相陳宜中反對。文天祥對朝中賞罰不明感到十分憤慨,對國家的安危十分擔憂。

 

元軍攻破常州、平江後,臨安危急。主和、主戰兩派意見分歧,各行其是。文天祥、張世傑主戰,兩人聯名奏請朝廷背城一戰,危中求安。丞相陳宜中卻加緊策劃議降,太皇太后也準備「奉表(降書)稱臣」、「乞存境土」、「封為小國」。張世傑對朝廷絕望,轉到南方招兵,以圖東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國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離開臨安回江西繼續抗元。兵臨城下,左丞相留夢炎、右丞相陳宜中先後逃走,朝廷亂作一團。

 

德佑二年(1276年)正月,元軍三路兵馬圍困臨安,城內城外,宋朝將官降的降、逃的逃,所剩無幾。太皇太后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收拾殘局。文天祥見事已至此,不可推辭,答應出使元營,以便一窺虛實,見機行事。但他沒有料到對方手段險毒,一番唇槍舌劍之後,竟被伯顏無理拘留。太皇太后失去文天祥後,更無人可以依靠,終於向元朝投降。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2月1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