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諺語的語言藝術

30009phn002_02
諺語具口語化的特徵(圖片提供:Shutterstock.com)
30009phn002_02

諺語語言基本特徵是它的口語化,除此之外,如何在「三言兩句」的範圍內,既能揭示一定的經驗和哲理,涵蓋世間百態,又不是古板的說教或無味的敍述,這要求諺語巧妙地運用語言藝術。比喻是語言形象化的表達方式,是一種最古老、最基本的修辭手法。中國人常說「千古文章一大比」,可見比喻手法之重要。如同比喻有辭格一樣,諺語使用比喻也可分為明喻、暗喻和借喻。「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語中出現喻詞「如」,這是「明喻」。「人是鐵,飯是鋼。」那「是」便是隱藏的「如」、「似」,不說甲像乙,直接說甲是乙,這就是「暗喻」。

 

「借代」是借相關事物的名稱代替與之相關的人和物,說白點就是借甲代乙。以甲代乙,甲和乙的關係可以分為四類。一類是以部分代全體,甲和乙存在部分與整體的關係。諺語「舌頭底下壓死人」,「舌頭」是代「嘴」,人嘴的議論很厲害,「舌」與「口」是部分與全體。第二類是以具體代抽象。諺語「寧吃仙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鮮桃」是具體的物,指的是抽象的「好東西」,「爛杏」代替「壞東西」。第三類是以形狀代本體。諺語「舌頭打個滾,知識記一本」,「舌頭打滾」是說話的形狀,代替向別人請教,多向人請教就能增長知識。第四類是以個別代一般。

 

修辭中「擬人」辭格是把「物」當做人來描寫,讓「物」有「人」的舉止行為、思想感情,從而使人感到親切、活潑。「太陽笑,淋破廟」。太陽是物,笑是人的行為,「太陽笑」把物當人來描繪。修辭中的誇張辭格是對客觀事物故意誇大的描寫。誇張尊重事實而不是歪曲事實,誇張只是把事放大,讓人更真切、更清楚看清事物,給人更強烈的感受。「三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是說人多團結一致可以創造奇跡,然而黃土變黃金卻是誇大其詞,並非真事。

 

「雙關」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格。在特定的語境下,利用詞語在聲音或意義上的聯繫,使用一個語詞,表面上一個意思,實指另一個意思,言在甲意在乙,這就是「雙關」。「燈盞無油枉費心」是音的雙關。表面上是燈裏沒有了油,只能空使燈芯燃燒,枉費燈芯,「心」表面指燈芯,實指心思。「但將冷眼觀螃蟹,看你橫行到幾時」是意義的雙關。「橫行」實指行為蠻橫,依仗暴力胡作非為。

 

對比是將兩種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對兩方面放在一起相比對,從而全面透徹地揭示事理。不同事物的對比如:「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用兩種現象,說明一種道理,「人」、「水」、「高處」、「低處」是相對的。同一事物的對比如:「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是個老牌諺語,最早見於《國語‧周語》。「登」指登山,「崩」指崩塌。做善事如同登山一樣困難,做壞事像山崩塌一樣容易。上句和下句都用山,都指做事。

 

「對偶」是漢語一種獨特的修辭格式。對偶也稱「儷辭」,顧名思義,「儷」就是並列、成雙成對,它要求語句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用一種勻稱美表達相關、相近或相反的意思。對偶有正對、反對和串對三種格式。正對是上下語句表達的意思相關、相近,是一種相互「合作」:「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上句和下句都是說趕早,上句是早睡,下句是早起。反對與正對不同的是上下語句表達的意思相反。「有意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上句和下句都是相反的意思。串對則是指上下句有承接、推進、條件、因果、假設等關係的對偶句,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頂真」也寫作「頂針」,是一種用前一句結尾的詞語做後一句開頭的詞語的修辭格式。它反映出事物之間的聯繫,用詞語的重複銜接體現一種流暢纏綿的美。頂真格諺語有兩種,一種是單句或壓縮句,如:「酒不醉人人自醉」。另一種是雙句結構,後句的頭接前句的尾,如:熟能生巧,巧能生精。「回環」是「頂真」的進階版。「回環」修辭格的特點是前一句的結尾是後一句的開頭,而後一句的結尾又是前一句的開頭。「回環」前句相當於「頂真」,但後面又繞回來,成為「頂真」的升級版,如:「聞名不如見面,見面不如聞名」。

30009ph006
酒不醉人人自醉
30009ph006

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結構相似、語氣一致的片語或句子連續排列起來表達意思的修辭辭格就是「排比」。漢語諺語三句以上的相對少一些,「排比」用量也相應少一些。農諺有「山上栽樹,山腰點桐,山腳種果,山下務農」就是典型例句。諺語的表現手法是自然樸素的白描,是樸實無華的「大白話」,與群眾一般說話毫無二致:「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些白描是借助極普通的語言來完成。然而質樸歸質樸,質樸不是淺薄無味,有許多白描的諺語裏面透着輕鬆的幽默:「死豬不怕開水燙」。

30009ph005
山上栽樹,山腰點桐,山腳種果,山下務農
30009ph005

諺語主要靠口語流傳,口口相傳,要求琅琅上口。音韻鏗鏘,抑揚有致,明快流暢。這使諺語在音節的平仄、語流的節拍和句尾的押韻方面顯示出自己的特點。「平仄」即平聲和仄聲,是詩文中的聲調運用。諺語平仄聲的使用,雖然不像(也不能完全像)律詩那樣嚴格,但是盡可能注意抑揚變化。例如「話不投機半句多」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很有高低起伏之變。

 

生活化、口語化決定了諺語用詞的生活化和通俗化。諺語中的百姓日常生活用詞隨處可見。「撿了芝麻,丟掉西瓜。」諺中用詞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當然,這並不排斥也有一些歷史詞彙,主體仍是人們熟悉慣用的詞語。在詞語的搭配上,諸如同義、反義關係,諺語也較為注重:「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遇打頭風」。單詞「逢」、「遇」等構成同義、近義各種關係,甚至組成片語也是有相對應的語義關聯,如「屋漏」與「船破」,「連夜雨」與「打頭風」之類。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1月2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