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關公崇拜

21602phn001_01
21602phn001_01

關羽是一個三國時期(公元三世紀)真實存在的著名武將。後世奉關羽為神,至今海內外華人,仍然尊稱他為關老爺、關帝君、武聖人、關帝公、關聖、恩主公、帝祖公等。

 

正史《三國志》中關於關羽的部分只有九百多個字,其中提到他的卓越武功和勇敢品質,稱他為「萬人敵」、「熊虎將」,或形容他「勇冠三軍」、「勇而有義」;但也批評他「剛而自矜」,說他最後失敗是因為自身的弱點。可以說,史書中的關羽形象並不特別高大。但是千載之後,關羽卻超過了許多英雄人物,成為了整個中華民族「護國佑民」的神祇。劉備、曹操、孫權這些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在他面前黯然失色,「萬世師表」的文聖人孔夫子也只能與之平起平坐。

 

史書中對關羽的家世沒有描述,只說他「亡命走涿郡」,意為因不得已的原因離開家鄉,可能是背負了殺人的命案。在涿州,他遇見了劉備和張飛,並與張飛一起擔任了劉備的武將。劉備後來成為蜀漢的開國皇帝。關張二人對劉備的態度始終非常恭敬。在以後艱難的歲月裏,他們也始終如一地跟隨劉備。而劉備對關羽也非常信任。締造魏國政權的曹操曾捉住關羽,因為欣賞他的能力,拜他為偏將軍,讓他為自己工作。但關羽始終惦念劉備,在報了曹操恩惠之後即又去投奔劉備。關羽在劉備麾下屢立戰功,但最後被後來成為吳國皇帝的孫權派人殺死。

 

大約寫於元末明初(十四世紀)的小說《三國演義》中有「桃園三結義」、「千里走單騎」、「義釋曹操」等關於關羽的故事,將他塑造為忠勇雙全的義將。為了突出關羽的光輝形象,書中對不少歷史細節作了修改。這些不實之處可能並不是作者羅貫中一人的創作,而是他根據當時的民間故事改編的,其中反映了當時民間對關羽的看法。故事雖然不是完全真實,但是成為了後世關羽傳說的基礎,通過戲曲、小說、繪畫等廣為流傳。

 

因為關羽在民間享有盛名,佛教和道教在傳播的初期曾經借用關羽的名氣。比如佛教的天台宗和禪宗宣稱關公皈依了佛門,而道教的全真教曾以關公為四元帥(或四天將)之一。宋代開始出現了一些關羽的印,據稱是漢朝傳下來,其實是道教信徒根據《三國志》中他的職務而鑄造。

 

為了激勵武將,從唐朝開始,不少皇帝曾經給關羽加封號,為他修廟。明朝萬曆年間,皇帝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這是將關羽稱帝的開始。自此他成為無上尊神。民間對關公的崇拜愈來愈盛,認為他可以保佑文人、軍士、商人、農家和普通人;朝廷也愈來愈提升關公「護國佑民」的地位,所以關廟愈修愈多。現在,在海外也有一些廟供奉關帝。

 

在中國社會,民間信仰較多的是具有單一職能的神祇,如龍王司雨,媽祖(天后)護佑航海等等。但關公卻是一個全能型的神祇。在晚明時期,他甚至是公認的祈佑子嗣的神靈,可謂無所不能。這主要是佛道儒及民間信仰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社會階層不斷給這個形象增加職能的緣故。在關公的身上寄寓着中國人最高的道德理想:「忠」和「義」,這是關公崇拜多年盛行不衰的根本原因。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1月29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