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四庫全書》

0704ph023
0704ph023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是在清代乾隆(1735—1795年)年間,由朝廷組織全國著名學者,歷時十數年編纂而成。它所收錄及存目的書籍,達10,254種、172,860卷之巨。《四庫全書》分為兩部分:一為收錄的書籍,有3,461種,計79,309卷;另一部分是並未收錄書籍本身而只收存該書的書目,這些在編書者看來雖然不是很有價值,但仍有一定影響力的圖書,也有6,793種,計93,551卷之多。

 

《四庫全書》的纂修正值清代乾隆盛世,是中國社會相對穩定而繁榮的時期,統治者為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而從事大規模文化建設。纂修《四庫全書》是一項規模空前的浩大工程。清廷專門開設四庫全書館,徵召大批學有專長、名重一時的文人學者擔任纂修官,從事纂修工作;並陸續將全國各地徵訪的書籍、私人進獻的圖書、宮內各處藏書,以及《永樂大典》等珍貴典籍,全部集中到四庫館,以供採擇編選。與此同時,為便於保存和傳播典籍,清廷又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先後將《四庫全書》抄錄七部,分藏各地。

 

《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它不僅名稱自有淵源,涵義深刻,內容同樣海納百川,包羅萬象。從收書數量來看,達3,500多種,在中國古代叢書中首屈一指;從時間跨度來看,上自先秦,下迄清代乾隆以前,囊括中國古代兩千多年歷史進程中所產生的主要典籍;就空間範圍而言,不僅收錄中國人的著作,包括國內少數民族作者、女性作者的作品,而且還收錄外國作者的著述;再就學科分類觀之,也包羅經、史、子、集四部,涵蓋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各個學科門類和各個專門領域。《四庫全書》共有兩部目錄,一部是《四庫全書總目》,一部是《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者一繁一簡,一詳一略,各有側重,也各具特點。《四庫全書總目》根據傳統目錄學的正統分類體系,把全部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並於部下分類,類下再細分為各個子目,計四部44類66子目。《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是《四庫全書總目》的姊妹篇,也是《總目》的縮寫本,共20卷。相較於《總目》的詳盡,《簡目》則更為方便、快捷。乾隆下令仿效浙江寧波天一閣的規制,在宮廷禁地和皇家園林中分別建造四座藏書閣。其後,乾隆在決定增抄三部《四庫全書》的同時,下令在江浙地區各建造三座藏書閣。這樣,北方的內廷四閣和南方的江浙三閣,就成為收藏《四庫全書》的專用藏書閣,為這部大型叢書的保存和流傳發揮重要作用。在《四庫全書》著錄的書籍中,有不少珍本、善本,特別是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圖書,許多都是當時已經散失亡佚、不見流傳的珍貴典籍。為使這些重見天日的珍本秘笈公之於眾,廣泛傳播,乾隆特別下令選擇其中尤為珍貴者加以刊刻,這就是《四庫全書》中的「應刊」書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文治的興衰往往與國運密切相關,國運興而文治興,國運衰而典籍亡。清代也不例外,《四庫全書》的遭際也如此。

 

近代中國飽經內憂外患,七部《四庫全書》歷經劫難後,迄今僅存三部半。倖存數量既少,閱讀及使用十分不便,因此自二十世紀初開始,就有人提出影印出版《四庫全書》。一百多年來,隨着社會發展及科學技術進步,影印出版和續修輯刊《四庫全書》的建議得以先後實施,不僅使大量文獻典籍得到更好整理、保存和利用,更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1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