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四庫全書》經歷的歷史變遷

0704ph017
文溯閣內的書架
0704ph017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文治的興衰往往與國運密切相關,國運興而文治興,國運衰而典籍亡。清代也不例外,《四庫全書》的遭遇也如此。乾隆以後,清朝的統治由盛轉衰,中國也進入一個多災多難的歷史時期,列強入侵,戰亂頻仍,人民飽經憂患,世事幾度滄桑。在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中,無論是北方的內廷四閣全書,還是南方的江浙三閣全書,都經歷坎坷曲折的命運。有的不幸被毀,有的散失亡佚,當年各閣牙籤插架、紙墨燦然的藏書盛況不復存在,七部《四庫全書》,只有三部半得以保存至今。可以說,這部書籍的變遷,也是這個國家及這個民族命運的縮影。

 

文淵閣地處宮禁之內,收藏第一部《四庫全書》。每年九月,會曬書十天,以防蟲蛀潮濕。但自嘉慶朝後,清朝步向衰落,文淵閣全書塵封宮中,無人過問。至辛亥革命後,清皇室遷出故宮,文淵閣全書才暫歸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不久正式交由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保存。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將文淵閣《四庫全書》裝箱運往上海。其後隨着戰爭形勢變化,文淵閣《四庫全書》又被輾轉遷往重慶、南京等地,再運至台灣,現珍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0704ph022
民國時期出版的文淵閣本《四庫全書》
0704ph022

位於東北盛京故宮內的文溯閣,收藏的是第二部《四庫全書》。沙俄帝國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侵佔東北三省。在動亂中,文溯閣《四庫全書》逐漸丟失。辛亥革命後,文溯閣全書於1914年一度運至北平(今北京),後於1925年運回,仍收藏在文溯閣,由保管委員會負責管理保存。1926年,保管委員會清點閣書,查出闕失16種72卷,隨即委派專人赴北平根據文淵閣《四庫全書》補抄齊全。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東北成立偽滿洲國,文溯閣全書也由偽滿國立奉天圖書館接管。日本投降後,則交由國民黨政府的國立瀋陽博物院圖書館保存。1948年,瀋陽解放,文溯閣《四庫全書》由東北人民政府文物處接管,後交東北圖書館(今遼寧省圖書館的前身)保存。1966年,文化部決定將文溯閣全書移交甘肅省圖書館代管。於是,文溯閣《四庫全書》由瀋陽遷往蘭州,迄今一直保存在甘肅省圖書館新建專庫中。

 

位於圓明園內的文源閣是收藏第三部《四庫全書》的地方。咸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攻入京城,舉世聞名的圓明園被侵略軍的一把大火,燒得只剩殘垣斷壁,文源閣與《四庫全書》,也在這場浩劫中化為灰燼。

 

文津閣地處避暑山莊,收藏第四部《四庫全書》。宣統元年(1909年),學部籌建京師圖書館,決定將文津閣《四庫全書》移交該館收藏,但還未實行,清王朝即被推翻,成立民國政府。1914年,文津閣全書運到北平(今北京),1915年正式移交京師圖書館(原北京圖書館的前身,今中國國家圖書館)。經該館整理後,文津閣全書按原架陳列,向公眾開放。至今這部《四庫全書》仍珍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中,保存完好。

 

位於江浙的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三部全書也未能倖免。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英國侵略軍掠奪江蘇,文宗閣全書遭到破壞。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軍隊攻入鎮江、揚州,文宗閣和文匯閣在戰火中被焚毁,閣中珍藏的《四庫全書》也付之一炬,蕩然無存。至於文瀾閣,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國軍隊第二次攻打杭州,文瀾閣在戰火中倒塌,閣中珍藏的《四庫全書》也大量散失。當地藏書家丁申、丁丙兄弟在避難時,發現市面上買賣食物的包裝紙竟然是《四庫全書》的書頁,十分吃驚,立即隨地撿拾搜訪,又委託書商代為收購,總計搶救出八千多冊,約佔《四庫全書》原有數量的四分之一。光緒七年(1881年),文瀾閣重建工程完成,丁氏兄弟又着手補抄,前後歷經6年,共補抄缺失書2,174種,補足缺卷書891種,合計26,380冊,基本恢復文瀾閣藏書的規模。1911年,浙江公立圖書館建成,文瀾閣全書移至該館保存。其後又經過幾次補抄及整理,江浙三閣僅存的這部《四庫全書》終成全本,現珍藏在浙江省圖書館。

作者:
上載日期:
2020年01月0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