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四库全书》经历的历史变迁

0704ph017
文溯阁内的书架
0704ph017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文治的兴衰往往与国运密切相关,国运兴而文治兴,国运衰而典籍亡。清代也不例外,《四库全书》的遭遇也如此。乾隆以后,清朝的统治由盛转衰,中国也进入一个多灾多难的历史时期,列强入侵,战乱频仍,人民饱经忧患,世事几度沧桑。在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中,无论是北方的内廷四阁全书,还是南方的江浙三阁全书,都经历坎坷曲折的命运。有的不幸被毁,有的散失亡佚,当年各阁牙签插架、纸墨灿然的藏书盛况不复存在,七部《四库全书》,只有三部半得以保存至今。可以说,这部书籍的变迁,也是这个国家及这个民族命运的缩影。

 

文渊阁地处宫禁之内,收藏第一部《四库全书》。每年九月,会晒书十天,以防虫蛀潮湿。但自嘉庆朝后,清朝步向衰落,文渊阁全书尘封宫中,无人过问。至辛亥革命后,清皇室迁出故宫,文渊阁全书才暂归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不久正式交由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保存。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将文渊阁《四库全书》装箱运往上海。其后随着战争形势变化,文渊阁《四库全书》又被辗转迁往重庆、南京等地,再运至台湾,现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0704ph022
民国时期出版的文渊阁本《四库全书》
0704ph022

位于东北盛京故宫内的文溯阁,收藏的是第二部《四库全书》。沙俄帝国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侵占东北三省。在动乱中,文溯阁《四库全书》逐渐丢失。辛亥革命后,文溯阁全书于1914年一度运至北平(今北京),后于1925年运回,仍收藏在文溯阁,由保管委员会负责管理保存。1926年,保管委员会清点阁书,查出阙失16种72卷,随即委派专人赴北平根据文渊阁《四库全书》补抄齐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成立伪满洲国,文溯阁全书也由伪满国立奉天图书馆接管。日本投降后,则交由国民党政府的国立沈阳博物院图书馆保存。1948年,沈阳解放,文溯阁《四库全书》由东北人民政府文物处接管,后交东北图书馆(今辽宁省图书馆的前身)保存。1966年,文化部决定将文溯阁全书移交甘肃省图书馆代管。于是,文溯阁《四库全书》由沈阳迁往兰州,迄今一直保存在甘肃省图书馆新建专库中。

 

位于圆明园内的文源阁是收藏第三部《四库全书》的地方。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入京城,举世闻名的圆明园被侵略军的一把大火,烧得只剩残垣断壁,文源阁与《四库全书》,也在这场浩劫中化为灰烬。

 

文津阁地处避暑山庄,收藏第四部《四库全书》。宣统元年(1909年),学部筹建京师图书馆,决定将文津阁《四库全书》移交该馆收藏,但还未实行,清王朝即被推翻,成立民国政府。1914年,文津阁全书运到北平(今北京),1915年正式移交京师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的前身,今中国国家图书馆)。经该馆整理后,文津阁全书按原架陈列,向公众开放。至今这部《四库全书》仍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保存完好。

 

位于江浙的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三部全书也未能幸免。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侵略军掠夺江苏,文宗阁全书遭到破坏。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攻入镇江、扬州,文宗阁和文汇阁在战火中被焚毁,阁中珍藏的《四库全书》也付之一炬,荡然无存。至于文澜阁,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军队第二次攻打杭州,文澜阁在战火中倒塌,阁中珍藏的《四库全书》也大量散失。当地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在避难时,发现市面上买卖食物的包装纸竟然是《四库全书》的书页,十分吃惊,立即随地捡拾搜访,又委托书商代为收购,总计抢救出八千多册,约占《四库全书》原有数量的四分之一。光绪七年(1881年),文澜阁重建工程完成,丁氏兄弟又着手补抄,前后历经6年,共补抄缺失书2,174种,补足缺卷书891种,合计26,380册,基本恢复文澜阁藏书的规模。1911年,浙江公立图书馆建成,文澜阁全书移至该馆保存。其后又经过几次补抄及整理,江浙三阁仅存的这部《四库全书》终成全本,现珍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作者:
上载日期:
2020年01月06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