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文辭之美

0611ph025
0611ph025

語言文辭是人類交際中表情達意的工具,只有不斷總結、深入研究語言文辭之美,才能達到表情達意的完美效果。所謂文辭之美,其內涵應包括四方面:美的形式、美的意境、美的韻律、美的語言。文學家魯迅先生曾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指出,語言文辭應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也就是說,語言文辭要用意境美、音樂美、形象美,使讀者感心、感耳、感目的藝術效果。這和我們提倡寫文章要「準確、鮮明、生動」是一致的。

 

中國古文辭的形式美,主要指詩、詞、曲以及對聯、回文等形式之美。詩、詞、曲的形式美主要表現在嚴密的格律上。由於詩詞的字數、行數都有嚴格的要求,有些句子又要求對仗工整,所以詩、詞、曲的語言形式具有一種整齊美、對稱美。

 

對聯的文字精煉,含義深刻,字字似珠璣,又是對仗工整的對偶句,深具對稱美。回文是利用漢字字序自由靈活的特點,刻意追求字序回繞的一種文體,具有循環往復的形式美。

 

語言是聲音和意義的結合體,語言的意義是通過語言的聲音表達出來的。語言具有高低、強弱、長短、音色四種要素,為使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夠讀起來琅琅上口,聽起來和諧優美、悅耳動聽,語言就必須具有音樂的聲律美。

 

古人在詩歌的創作中,是極為重視煉字的。唐代杜甫的《醉歌行》中有「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陳獨掃千人軍。」句中的「流」和「掃」兩個動詞雖常見,在這裏卻生險勢,因此這兩個字「見險」。

 

寫文章以簡煉為貴。古人提倡「意則期多,字惟求少」、「言簡意賅」。宋代文學家歐陽修非常追求文章的簡煉。他為提高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平日每遇到一件小事也總是練習用最簡潔的語言把它敍述出來。

 

文辭與內容的關係,自古以來,文學家一貫主張詩文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要為內容服務。古人所說的「詩言志」、「修辭立其誠」等都是說明這個道理。唐代韓愈主張「文以載道」,認為文章是用來表達思想的。

 

繪畫美就是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去刻劃人物、描摹景色,寫人物主要是描繪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要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運用對比和誇張的修辭手法來刻劃楊貴妃的容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寫貴妃眼睛看着你一笑便生出百種嬌媚的風情。

 

歐陽修描寫實物在介紹醉翁亭時,運用了層遞法,由大至小,把醉翁亭一步一步地引出來。《醉翁亭記》由環繞滁州盡都是山,繼而寫西南面的琅琊山,再描述山峰間的釀泉,才帶出主角醉翁亭,層層有序,又能照顧描寫主次景物不同的篇幅。

 

在寫作中注意恰當地運用修辭技巧,收到更形象、感人、繪聲繪色的藝術效果。例如豐子愷憑着豐富的想像力,構成了這樣的一個比喻:「人格中的真善美就是鼎的三個足。有了這三個足,鼎才能傲然屹立。」這個比喻利用「人格」與「鼎」的相似性聯繫,將人生在世首先要做到求真、求善、求美的道理深刻地揭示出來。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6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