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

0422phn006_01
0422phn006_01

《聊齋志異》是清代文人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它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眾多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佈局嚴謹巧妙,有力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

 

蒲松齡(1640—1715年),字留仙,山東淄川人。他生長在書香繼世的家庭,19歲參加縣、府、道三級考試連獲第一,名震鄉里。但此後他應考舉人,幾十年未中,懷才不遇。在他30歲時,曾到江蘇寶應做了短暫時間的幕賓(秘書),得以熟悉江南風俗,了解官府內情,接觸思想開放的女性,為創作積累了素材。蒲松齡一生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孔孟的仁政思想是他在《聊齋》中抨擊贓官酷吏的標準,而儒家的道德觀念則是他諷諭世態的準繩。

 

《聊齋》是在廣泛搜集傳說的基礎上寫成,但其大量代表作品卻是蒲松齡的藝術創造。作者不僅常使篇幅增長數倍,主題、品格、面貌也煥然一新。《聊齋》的文體分為筆記和短篇小說兩種,前者承繼筆記小說傳統,是傳聞的記錄,篇幅短小;後者承傳奇小說傳統,多作者創作,篇幅漫長。其主要題材主要分為五類:一歌頌愛情類,以青年男女婚戀情愛為主題,女主角多非生人,與之相戀的書生也多是情種,篇篇都是發於人性的愛的讚歌;二是揭露社會黑暗面類,以種種神奇意象揭示其貪贓虐民本質,入骨三分;三是暴露科場弊端類,揭露了科場的種種劣跡,展示當中昏庸腐敗的考官、精神扭曲的考生等;四是諷喻世情,運用種種藝術手段對不良世風極盡嘲諷,分為高度寓言化類、紀實類、以奇幻意象渲染某種癖性類和以寫實手法表現惡劣世情類四種;五是異聞筆記類,有鬼怪異聞和現實異聞兩類,除保持了傳說原貌,記錄民俗外,還有許多富於思想與藝術的成分。

 

《聊齋》將深刻的歷史事實,融匯於千奇百怪的鬼狐故事之中,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它是神話與現實結合的藝術,種種神異形象多是顯示現實本質的藝術手段;它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特別是美情作品大都富有神奇幻異的色彩,擁有眾多出奇特異的人物;它講求構思藝術,意象新奇,變化無窮,又情節曲折,山重水複;它語言精妙,高超的描摹藝術在文言小說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它既繼承與發展了筆記小說和傳奇小說文體,使其在內容題材和藝術形式上大有發展,又模仿司馬遷的「太史公曰」創造了「異史氏曰」,評議人物,諷諭世風,在體例創新上貢獻突出。

 

《聊齋》是古代小說的經典之作,是文言小說的壓卷之作和藝術高峰。遠至清朝文壇名人王士禎,近至現代的魯迅,都給予它高度評價。《聊齋》面世距今雖已有三百多年,但仍歷久不衰。手稿本、影印本、會注會評本、新注本、新評本、白話本等不斷推出,改編自《聊齋》的戲曲、電影、電視劇多不勝數。至上世紀末,《聊齋》已被譯為二十多種外文。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