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為何古代軍人要懂田徑、武術和摔跤?

1401phn004_01
中國武術(圖片提供Shutterstock.com)
1401phn004_01

武術

從古至今,中華武術曾有過若干不同的稱謂,如古代有手搏、武藝、拳棒、拳腳、相撲等說法;近代有技擊、國術、國技、功夫等稱呼,而較普遍地使用「武術」一詞則是近代,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立以來的事。武術以技擊為基本特徵,不僅有變化多端的徒手拳法,還包括多種多樣令人眼花繚亂的器械武藝,是中國古代體育活動的主要部分。

1401ph013
河南登封縣少林寺的器械演練圖壁畫(清代)
1401ph013

早在數萬年前的石器時代,人與獸鬥或人與人鬥的生產和自衞技能,便是武術的萌芽。商代甲骨文「鬥」字,像兩手相搏之形。春秋戰國時期,「拳勇」是才能的重要內容。至魏晉南北朝,武術不僅在軍隊與民間流傳,並且由於保安的需要而出現了寺廟僧眾習武的現象。聞名中外的少林寺武術,便起源於此時。唐初,秦王李世民被王世充部下圍困,因得少林寺和尚救援,方得脫險。這一史實使少林寺及少林武功名揚天下。

 

宋代時,武術逐步從軍事技術分化出來成為具有健身、娛樂性質的運動項目。明清時武術套路有重要發展,並形成了不同風格及技術的多種流派,派別的分立,標誌着武術發展已達成熟階段。後來,中國武術發展成為一個完整又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大概形成於宋以後,成熟於明清時期。

1401ph014
散打是另一種武術運動(清朝)
1401ph014

田徑

在古代,跑、跳及投擲等活動,都是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軍隊訓練的重要內容。戰國時不少國家曾用武裝長跑來選拔和訓練戰士。春秋末年吳王闔閭(約公元前537—前496年)練兵,要戰士披甲戴盔,執弓荷戈,一口氣奔跑300里。周朝呂望撰的兵書《六韜》中記載的「武車之士」,選拔的重要條件是善跑,要求跑步追逐飛奔的戰車,追上後,還要求跳躍登車。元代軍隊中,每年都舉行一次名為「貴由赤」(蒙語,意為「快行者」)的長跑比賽,賽程為90公里,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超長距離的「馬拉松」

bulb

「馬拉松」

西方的馬拉松賽跑(marathon)源於古希臘人在馬拉松鎮擊敗入侵的波斯軍隊,希臘士兵斐迪辟從馬拉松一口氣跑到雅典(全長42,195公里)報捷後即死去。為紀念這一事跡,從1896年雅典舉行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便用這個距離作為一個競賽項目,並定名為馬拉松賽跑。

清代曾流行過一種別開生面的跳高活動「跳駝」,即牽一頭駱駝作為跳高工具,參加者站在駱駝旁,蹲身躍起,越駝背而過,落地時要直立不倒才能勝出。此外,生活中的投擲遊戲,如傳統的擊壤,或北方古代民族中盛行的布魯投擲活動等,也是古代「田徑」的活動內容。

1401ph012
漆奩彩繪《出行圖》(局部‧清代):出行隊前首為具長途奔跑力並負責引導的武士
1401ph012

角牴——古代摔跤

中國古代角牴亦稱角力、相撲,即後來的摔跤。殷周時期,角牴是軍事訓練的一個項目。周天子在挑選出征的武士時,被選者要脫衣紮腰,裸露臂腿,作徒手角力比賽。戰國時期,角力在軍隊習練的基礎上,發展成一種表演性的競賽,秦國更正式定名「角牴」,主要作為觀賞項目。

1401ph015
蒙古摔跤
1401ph015

隋唐時期,角牴十分盛行。唐代帝王也喜歡欣賞角牴,唐穆宗每三日便要觀看角牴百戲。晚唐時,宮中更設有「相撲朋」(摔跤隊)以供召喚表演。由於當時不少人自幼習相撲,使其逐漸走向專業化。唐代民間亦流行相撲,現代日本相撲「裸袒相搏」的特色,正與唐代相撲一脈相傳。宋代民間甚至出現女子相撲,這種活動多在城市的大型娛樂場所——「瓦肆」出現。明代以角牴為練兵活動之一。在民間,南方有「浪子相撲」,即清明踏青時在郊外摔跤;北方少數民族更盛行「摔角」——二人穿厚重短衣束帶相勾絆。清代帝王喜愛摔跤,特地選了摔跤好手成立「善撲營」。

bulb

「瓦肆」

宋代民間娛樂藝術的表演場地,又稱「瓦子」或「瓦子勾欄」,其中有踢球、相撲、舉重、使棒、舞刀、使拳等娛樂性表演。

1401ph016
善撲營摔跤圖(清代)
1401ph016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