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为何古代军人要懂田径、武术和摔跤?

1401phn004_01
中国武术(图片提供Shutterstock.com)
1401phn004_01

武术

从古至今,中华武术曾有过若干不同的称谓,如古代有手搏、武艺、拳棒、拳脚、相扑等说法;近代有技击、国术、国技、功夫等称呼,而较普遍地使用“武术”一词则是近代,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建立以来的事。武术以技击为基本特征,不仅有变化多端的徒手拳法,还包括多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器械武艺,是中国古代体育活动的主要部分。

1401ph013
河南登封县少林寺的器械演练图壁画(清代)
1401ph013

早在数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人与兽斗或人与人斗的生产和自卫技能,便是武术的萌芽。商代甲骨文“斗”字,像两手相搏之形。春秋战国时期,“拳勇”是才能的重要内容。至魏晋南北朝,武术不仅在军队与民间流传,并且由于保安的需要而出现了寺庙僧众习武的现象。闻名中外的少林寺武术,便起源于此时。唐初,秦王李世民被王世充部下围困,因得少林寺和尚救援,方得脱险。这一史实使少林寺及少林武功名扬天下。

 

宋代时,武术逐步从军事技术分化出来成为具有健身、娱乐性质的运动项目。明清时武术套路有重要发展,并形成了不同风格及技术的多种流派,派别的分立,标志着武术发展已达成熟阶段。后来,中国武术发展成为一个完整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大概形成于宋以后,成熟于明清时期。

1401ph014
散打是另一种武术运动(清朝)
1401ph014

田径

在古代,跑、跳及投掷等活动,都是基本的生存技能和军队训练的重要内容。战国时不少国家曾用武装长跑来选拔和训练战士。春秋末年吴王阖闾(约公元前537—前496年)练兵,要战士披甲戴盔,执弓荷戈,一口气奔跑300里。周朝吕望撰的兵书《六韬》中记载的“武车之士”,选拔的重要条件是善跑,要求跑步追逐飞奔的战车,追上后,还要求跳跃登车。元代军队中,每年都举行一次名为“贵由赤”(蒙语,意为“快行者” )的长跑比赛,赛程为90公里,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超长距离的“马拉松”

bulb

“马拉松”

西方的马拉松赛跑(marathon)源于古希腊人在马拉松镇击败入侵的波斯军队,希腊士兵斐迪辟从马拉松一口气跑到雅典(全长42,195公里)报捷后即死去。为纪念这一事迹,从1896年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便用这个距离作为一个竞赛项目,并定名为马拉松赛跑。

清代曾流行过一种别开生面的跳高活动“跳驼”,即牵一头骆驼作为跳高工具,参加者站在骆驼旁,蹲身跃起,越驼背而过,落地时要直立不倒才能胜出。此外,生活中的投掷游戏,如传统的击壤,或北方古代民族中盛行的布鲁投掷活动等,也是古代“田径”的活动内容。

1401ph012
漆奁彩绘《出行图》(局部‧清代):出行队前首为具长途奔跑力并负责引导的武士
1401ph012

角抵——古代摔跤

中国古代角抵亦称角力、相扑,即后来的摔跤。殷周时期,角抵是军事训练的一个项目。周天子在挑选出征的武士时,被选者要脱衣扎腰,裸露臂腿,作徒手角力比赛。战国时期,角力在军队习练的基础上,发展成一种表演性的竞赛,秦国更正式定名“角抵”,主要作为观赏项目。

1401ph015
蒙古摔跤
1401ph015

隋唐时期,角抵十分盛行。唐代帝王也喜欢欣赏角抵,唐穆宗每三日便要观看角抵百戏。晚唐时,宫中更设有“相扑朋”(摔跤队)以供召唤表演。由于当时不少人自幼习相扑,使其逐渐走向专业化。唐代民间亦流行相扑,现代日本相扑“裸袒相搏”的特色,正与唐代相扑一脉相传。宋代民间甚至出现女子相扑,这种活动多在城市的大型娱乐场所——“瓦肆”出现。明代以角抵为练兵活动之一。在民间,南方有“浪子相扑”,即清明踏青时在郊外摔跤;北方少数民族更盛行“摔角”——二人穿厚重短衣束带相勾绊。清代帝王喜爱摔跤,特地选了摔跤好手成立“善扑营”。

bulb

“瓦肆”

宋代民间娱乐艺术的表演场地,又称“瓦子”或“瓦子勾栏”,其中有踢球、相扑、举重、使棒、舞刀、使拳等娱乐性表演。

1401ph016
善扑营摔跤图(清代)
1401ph016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12月12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