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人愛吃甚麼?

0910phn002_01
中國人愛吃甚麼?(圖片提供Shutterstock)
0910phn002_01

人類從猿到人的發展過程,人類早年也像其他靈長目動物一樣以採集果實為食,這個時期是以素食為主,後來隨着冰河時期到來,氣候變冷,要生存就要向雜食方向轉變。懂得用火,透露出人類文明曙光,它也使雜食得以鞏固和發展。

0910ph004
五穀與漢代的食器
0910ph004

主食

《黃帝內經》對於夏商周三代至秦漢的食物原料作了很好概括:「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穀物是人們的主食,其他皆可劃入副食範疇。從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就已食用的穀物有稷(粟,今之小米)、黍(大黃米)、稻、粱(優質粟米)、麥、菽(豆類)、牟(大麥)、麻、菰(雕胡米,今之紫米)。黍好吃,但由於產量低窮人吃不起。稻米是美食,但北方種植少,一般百姓吃不到,北方主要吃粟。由於還沒有轉磨,麥子也是「粒食」,所以還不好吃。到了戰國以後發明了石轉磨,把它磨成粉,做成餅,尤其是胡餅的做法傳入中國,小麥才成為北方中國人的美食。豆類耐貧瘠,宜於種植,饑荒時為窮人的救災糧。至於現今常食如高粱、玉米、白薯之類,皆是後世傳入中國。在轉動石磨發明以前,穀物主要是用來做飯或粥。

bulb

五穀

因為受陰陽五行說的影響,古人愛用「五」來表示數目眾多。「五穀」泛指各種主要的穀物,也常有人說「七穀」、「九穀」或「百穀」。

bulb

胡餅

上撒胡麻的燒餅,因來自胡地,故稱「胡餅」。

0910ph005
廚婢圖磚畫
0910ph005

副食

副食包括菜、果、肉及調料四項。先秦時期的人已懂得栽種蔬菜和水果,脫離了採集階段,園圃業已經產生。中國原產和自夏商周三代以來就食用的菜類和果類包括葵、韭、薤、蔥、葑、筍、芹、苦菜、薑、桃、李、梨、杏、梅、木瓜、郁(山葡萄)、桔、柚、棗、栗、榛、瓜(甜瓜)等。肉類則有牛、羊、豬、狗、雞、鴨、魚、鱉(甲魚)等。

 

調料最初只有鹽(鹹)、梅(酸)二味,春秋時期五味之說已很盛行。「五味」有鹹(用鹽或醬)、酸(用梅或醋)、辛(用薑或蔥、桂、花椒等)、苦(用酒或豆豉)、甜(用飴或蜜)。煎炸用油,先秦主要用動物脂肪,戰國以後植物油才大量進入中國人的食譜。

 

點心與小吃

點心和小吃都是小食品。這類食品雖然是在飲食商業繁榮以後發展起來,但它卻始於先秦。《周禮》中提到「糗餌粉粢」,這是中原一帶的點心和小吃。「糗」是炒米屑,「粉」是炒豆屑,「餌」、「粢」皆類似現在的粑。兩漢魏晉南北朝期間,點心小吃有了很大的發展,許多用發酵麵粉製作的食品出現。唐宋時期飲食行業日漸繁榮,點心和小吃品種增多、以滿足不同階層需要。明清兩代的點心與小吃與現代已經沒有多大區別。幾乎各地都有自己的名點和小吃。

0910ph006
唐代點心
0910ph006

外來食品

外來食品傳入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時期。一是兩漢,這個時期以張騫通西域為開端,促進了中西交流。傳入的食物與調料有豌豆、芝麻、核桃、黃瓜、葡萄、大蒜、石榴、芫荽等。唐宋傳入的有高粱、菠菜、胡蘿蔔、西瓜、洋蔥等,另外用甘蔗製糖法也從印度傳入。十五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原產於南北美洲的各種農作物,如玉米、蕃薯(即白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西紅柿、辣椒等相繼傳入中國。

0910ph007
葡萄
0910ph007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