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禮儀之爭對中葡之間的影響

30063ph010
聖老楞佐教堂創建於十六世紀中葉,是澳門最早建成的三大教堂之一
30063ph010

「中國禮儀之爭」是在清朝期間,天主教接觸中國文化後,就「祭祖敬孔」、「論天主之名」而引起政教的爭議,並持續了百年。

 

葡萄牙早在1514年獲得教宗尼古拉五世(Nicolau V)頒發無限期征服異域的權利及其保教權,而東方保教權的具體體現是:(一)任何從歐洲出發的傳教士前往東方必須取道里斯本,乘坐葡萄牙船隻,並獲得葡萄牙宮廷的批准。傳教士除效忠教宗外,還需宣誓承認葡王的保教權;(二)教宗向東方任命主教的人選,須得到葡王認可。葡萄牙有權在傳教區建築教堂,派遣傳教士和主教管理這些傳教區的教會,有關的費用也由葡萄牙提供或津貼。早期的西方傳教士完全是通過澳門進入中國內地的。

 

耶穌會東方傳教團巡視員范禮安(Alexandre Valignani)於1578年在澳門曾經對傳教工作發出指示,要求傳教士必須了解中國的禮俗、社會和民情,改變在其他國家採取的傳教方法,並選派懂得中文的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利瑪竇1582年進入中國後,將天主教義融入儒學中來傳播福音,取得相當成功。

30063ph012
大三巴牌坊的范禮安浮雕(劉嘉恒攝)
30063ph012

到遠東傳教的耶穌會士利用自己的世俗知識結交當地的士紳階層,用當地的語言、文字、哲學講解《聖經》,最終接近宮廷和皇帝。自利瑪竇去世後,他的另一位同伴龍華民(Nicolas Longobardi)就以維護宗教的純潔為名,對祭祖敬孔畏天等中國禮儀提出質疑,從而掀起了禮儀之爭。由於葡萄牙擁有保教權,這時期耶穌會內部的禮儀之爭在澳門得到協調,其他教團沒有捲入,沒有擴散到歐洲,也沒有驚動羅馬。

 

然而,隨着葡萄牙東方帝國的衰落及其保教權逐漸旁落,特別是法國外方傳教會的介入以及兩國對保教權的爭奪,禮儀之爭在康熙年間又再次爆發,且不可收拾。康熙一向對耶穌會士愛護有加,對天主教內部的禮儀之爭雖早有所聞,但保持了寬容和中立。1700年11月30日,康熙皇帝即應耶穌會士請求,下達了關於祭祖祭孔只是愛敬先人和先師而不是宗教迷信的諭旨。

30063ph011
聖若瑟修院的聖堂
30063ph011

教宗克萊門十一世(Clemente XI)派遣的特使多羅(又譯鐸羅,Carlo Thomas Maillard de Tournon)1705年抵達中國後,禮儀之爭的矛盾激化了。康熙年底第一次接見多羅後,覺察到教宗特使來華的真正目的,次年6月24日,下了一道御批,嚴正表明朝廷立場。同年8月,康熙在熱河接見顏璫(Charles Maigrot)之後,更加對教宗特使在中國傳教士中搬弄是非、製造混亂產生厭惡。他再次作了一個重要御批,加強管束傳教士,然而多羅依然我行我素,1707年1月25日在南京發表公函,宣佈羅馬教廷已經禁止祭祖祭孔禮儀的決定,迫使清廷採取更加嚴厲措施。同年4月19日,康熙在蘇州向西洋教士發佈諭旨,態度強硬。與此同時,他派人到廣州,要求多羅出示教宗的委任狀,但遭到拒絕。於是康熙下令將多羅押解到澳門,交由葡人嚴加看守,直到他派出的龍安國(Antonio de Barros)及薄賢士(Antoine de Beauvollier)從羅馬回來説明情況為止。此外,再派出代表在華耶穌會的艾遜爵(艾若瑟,Joseph-Antoine Provana)遠赴羅馬,向教宗陳情,希望解決爭議。

 

多羅被監禁在葡萄牙當局管轄下的澳門而造成的尷尬局面,使到葡萄牙王室與教廷關係出現空前緊張,為葡萄牙的外交帶來了難題。葡王遣使羅馬,企圖從教皇處獲得對多羅在華不當行為的懲罰,運用葡萄牙外交的所有影響力支持康熙皇帝的特使,以獲得取消多羅在中國禮儀問題上所作的錯誤決定。

 

帶着一批送給康熙皇帝的厚禮和在果阿以國王的名義寫的指示信,麥大成神父於1710年5月10日離開葡印。他的使命是向皇帝贈送禮物,説服他允許澳門卸下監管多羅的負擔並將多羅轉往果阿,保護澳門的利益和支持專屬傳教士的保教權政策。當麥大成神父於1710年7月26日抵達澳門時,多羅已去世兩個月。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2月1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