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孫中山因何被稱為「四大寇」之一?

0122ph005
「四大寇」合照,由左至右: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列。後立者為同事關心焉。
0122ph005

孫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他早在少時開始已深受家鄉中流傳的革命事跡、英雄事跡薰陶,盛讚故鄉民眾「進取性之堅強」和「愛國心之勇猛」。當孫中山走向世界之後,西方的民主主義為他所接受。他早在夏威夷讀書的時候,就已經產生「改良祖國,拯救同群」的信念。後來,他在香港完成中等與高等教育的期間(1883-1885年),爆發了中法戰爭。他從當時香港工人抵制法國侵略者的行為中獲得了希望和勇氣,而香港西醫書院的五年學習生活,則深化了他的民主和科學思想。那時候,孫中山更為關心國事,探求救國救民之道。他常同鄭士良、尢(「尤」的古體字)列、陳少白等穿過狹窄的街道,踏過陡峭的石階,到附近楊鶴齡家的商店聚會,「所談者莫不為革命之言論,所懷者莫不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為革命之問題」。他們無所忌憚的言論驚世駭俗,被人們稱為「四大寇」

0122ph006
興中會入會誓詞
0122ph006

上書李鴻章失敗後,激發了孫中山醞釀已久的革命熱情。嚴酷的現實使他認識到「和平手段」無濟於事,「不得不稍易以強迫」。孫中山沒有重返廣州,而是經由上海逕赴檀香山(今夏威夷)。為了建立革命團體,他在那裡積極地宣傳。1894年11月24日,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在檀香山成立。在孫中山起草的「章程」中,指斥了清政府的「因循苟且」、「粉飾虛張」、「蒙昧無知」和「辱國喪師」,闡明了民族危機深重,面臨着「蠶食鯨吞」、「瓜分豆剖」的危運。呼籲人們奮起戰鬥,振興中華。「會員誓詞」則把目標概括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當首批會員宣誓時,一個劃時代的革命政綱問世。近代中國革命之路從此正式展開,革命派開始形成。誓詞中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雖然還只是雛形,但卻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包括共和制度要求的政綱。

0122ph008
廣州興中會分會設立在廣州雙門底王氐宗祠內的王氏書舍,廣州起義即在此策劃。
0122ph008

孫中山和他的戰友決定先在廣州舉義,然後把革命擴散到各地。他與鄭士良、陸皓東等在廣州建立了興中會分會,設置機關據點數十處,廣泛聯絡防營、水師、會黨、綠林、游勇,以農學會作為公開活動的旗號。楊衢雲等則承擔後勤任務,負責籌款和購運械彈。1895年秋天,起義工作大體準備就緒,制定了攻取方略、安民告示和對外宣言,決定在重陽節發難。原本計劃分路進擊,策動清軍內應。可是由於事洩和運作失誤,起義流產。陸皓東等被捕犧牲,而陸被孫中山稱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之第一人」。孫中山乘小輪逃到澳門,並在葡籍摯友飛南第的幫助下轉赴香港,因為香港政府已下了驅逐令,旋即轉抵日本。他甫達日本神戶,當地報紙就披露了「支那革命黨孫文抵日」的消息。孫中山十分讚賞採用「革命」這兩個字,向同行的陳少白和鄭士良指出這個詞出於《易經》:「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並提出今後「但言革命,勿言造反」。

0122ph007
廣州起義的策劃者之一陸皓東,是孫中山少時同鄉好友,就義時只得27歲。
0122ph007
作者:
上載日期:
2021年11月1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