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南音因何是中國音樂的活化石?

30002ph004
南音開場大合奏
30002ph004

泉州南音有其悠久的歷史淵源,緣於晉唐時代,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帶,一再的戰亂,士族、皇族以至黎民百姓紛紛南遷至泉州,沿晉江而居。泉州南音的古老性,是經過國內外許多專家考察後認定。中國音協副主席、中央音樂學院名譽院長趙渢認為,泉州南音是「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同時,南音是「現存的樂種又與古代音樂有諸多聯繫」的音樂。

30002ph008
部曲將印
30002ph008

文史界始終在為泉州古老的語言與音樂尋找歷史憑證。1973年,文物工作者在泉州西郊外的獅子山發現東晉咸康元年時的古墓中,有一顆陰刻篆書「部曲將印」的銅印,說明四世紀上半葉已有「晉人南遷」居留泉州。2007年,泉州考古部門先後在豐州皇冠山的晉代墓群中,發現一批墓磚有阮咸、琵琶等古樂器和歌舞伎佇列的浮雕圖像,泉州弦管找到了寶貴的史跡。隨後,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又在發掘現場發現一方有古琵琶輪廓的浮雕墓磚,琵琶柄上四條直線,顯然是四根弦線,整體形狀與現今南音琵琶相似。經過考證墓群發現是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史跡,從這些大墓的建構來看,墓主是顯貴的。

bulb

阮咸

古樂器名,簡稱「阮」,撥弦樂器,古琵琶的一種。形狀略像月琴,柄長而直,四弦有柱。相傳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所創製並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

2003年初,泉州海交館館長王連茂在泉州所轄的永春縣城,發現有人收藏了唐末五代的八方人物磚雕。磚雕上除了一方手舞足蹈的舞伎外,餘者均為樂伎,手持不同樂器,吹彈敲拍,各取姿態。永春的探花山的弦管樂器磚雕,雕工技藝更高,圖像清晰,人物生動,好似在自得其樂的演奏中。其中的琵琶、洞簫等樂器,都可以與當今弦管同類樂器聯繫起來考察。這幾件樂器磚雕,也可與泉州開元寺的木雕、石雕飛天樂伎手中所持的樂器互相映照,找到它們各自的淵源和內在的聯繫。考古工作者的發掘,為「晉人為泉州帶來了音樂文化,泉州弦管音樂源於中原」的論說提供了證據。

 

泉州南音歷史悠久,世代傳承。傳承的方法,一是靠樂師的口傳身授,再是靠手抄或印刷的曲譜。最為古老的手抄本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道光指譜》。宋代開始印製了精美的經、史、子、集,明代印刷業進一步發展,大量刊刻出版通俗文藝作品。泉州本應該有這類的刊刻本存世,但不藏於國內,反而是珍藏於西歐,甚至不止一本,它們分別是:明嘉靖刻本《荔鏡記》、《陳彥臣》、《新增勾欄》;明萬曆刻本《滿天春》、《鈺妍麗錦》、《百花賽錦》(簡稱《明刊三種》);清順治刻本《荔枝記》;清乾隆刻本《同窗琴書記》、清咸豐刻本《文煥堂指譜》;清光緒刻本《荔枝記》這些歷史資料,為弦管音樂的古老性與傑出性,提供重要歷史憑證。

30002ph009
清光緒本《荔枝記》首頁
30002ph009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