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徽劇與其他中國戲曲的不解之緣

20506phn006_01
徽劇演出(中新社方也廣德攝)
20506phn006_01

中國戲曲劇種之間存在着相互吸取、變異融會的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徽劇及其皮黃聲腔更是廣結藝緣,幾遍天下。皮黃戲學者于質彬探索其因有二:「一是徽班走遍天下,到處為家;一是皮黃聲腔不忌諱方音土語,易於跟所到之處的民歌雜曲融合,從而造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皮黃戲劇種」。故他說:「徽班為皮黃戲之祖。」

20506ph023
崑劇《霸王別姬》,李玉英飾演虞姬,姚宗儒飾項羽
20506ph023

徽劇與崑曲的關係非常具戲劇性:既是親家又是冤家。徽班在其「家班」階段就是以演唱明代南戲四大聲腔(即崑山腔、弋陽腔、餘姚腔及海鹽腔)的多聲腔劇種,一度更重崑曲,演員也多「征麗於吳」(「麗」是指優秀演員,「吳」指蘇州一帶。是說早期徽班多從吳地挑選崑曲演員)。後來這些聲腔在徽班中演化而使徽戲強盛並具特色,崑曲漸漸改去吳音,而成「徽崑」。原本是「親家」而後卻因「花雅之爭」成了「冤家」,從揚州到北京,爭了數十年,崑曲由「官腔」之盛而漸衰落,徽班由「亂彈」而稱雄,京師劇壇為之一變。但崑劇雖消,徽劇雖長,卻未斷緣。

20506ph024
著名京劇演員譚元壽(譚派傳人)飾演楊六郎
20506ph024

徽劇與京劇的關係獨特而罕見──常見的戲曲劇種之間的關係,是在相互吸納及競爭中此消彼長,一衰一榮,而徽劇與京劇則是直系關係,有人喻之為「父與子」,倒也貼切。自金、元以來,北京就是國都,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各地戲曲入京獻藝,此時「四大徽班」進京,徽劇本身技藝廣博,又融會了過去與新近來京的其他戲曲精粹,具有普遍受全民喜愛的審美特點,使北京人認同「這是我們的劇種」,連當時的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清華大學的學生都以「一筆好字,兩口二黃」為時尚。

20506ph025
粵劇表演
20506ph025

徽劇與粵劇的關係,則是一種旁枝連發的關係,是徽劇四處播種,落地開花的典型表現。廣東戲曲,歷有「外江班」(即來自廣東省以外的戲班)與「內地班」(即由粵人自組的戲班)之分,而「外江班」自明末清初即已班多勢眾,其中徽班來粵最早,可追溯到明萬曆年間。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廣州成為唯一的通商口岸,「外江班」湧入更多,徽班已成主流。「四大徽班」進京,徽劇在北京嬗變為京劇後,徽劇在廣州卻反成強勢。徽劇重武戲,粵劇武戲亦佳,而廣東的潮劇、西秦戲等,亦以皮黃為主要聲腔,這都可能與徽班的傳播對粵劇的影響有關。這正體現出中國戲曲一枝多發,形變藝傳的獨特現象。

20506ph026
粵劇名伶紅線女
20506ph026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