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徽劇如何嬗變與式微?

20506phn002_01
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古村農家大院,遊客和當地村民一起觀賞婺源徽劇(中新社卓忠偉攝)
20506phn002_01

徽劇不僅歷史悠久,英才輩出,技藝豐富,積累深厚,廣結藝緣;而且興衰更迭、曲折沉浮,令人感嘆,促人思考。徽劇的形成期,約從明萬曆(1573─1619年)中葉至清乾隆初(1736年)的一百多年間,它的形成與徽班的發展密不可分。大致有以下兩個階段:一是孕育起始期:最早的徽班主要是徽商的家班,以演崑曲為主。二是豐富與成熟期:這是從明末清初到乾隆時期,是徽調、徽戲流入安慶石牌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和各地流入的戲曲藝術融合而演化出「吹撥」、「二黃」等新腔的重要時期。這時徽班中的家班,仍以唱崑曲為主;民間班社則以唱徽劇為主,後者漸成主流。

20506ph005
徽劇《拾玉鐲》,張敏飾孫玉姣,丁青丹飾傅朋,杜銘飾媒婆
20506ph005

徽劇的興盛時期約為清乾隆初(1736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五十多年間,這是清代歷史上的一段盛世,也是中國戲曲史上的一段盛世。一是徽班從家班邁向民間,直至走向外省,和江、浙的徽班一起,演出幾遍華夏。二是徽調更趨成熟,藝術的特色與優勢日益顯露,在「花雅之爭」中成為「花部」的一面旗幟。三是演員人才更顯光彩,漸次出現領袖劇壇的人物。由此可見,這時期中的徽班、徽劇、徽人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bulb

「花雅之爭」

「花雅之爭」是指「花部」(亂彈)與「雅部」(崑曲)之間的藝術競爭。

徽劇的嬗變與式微時期約為從清乾隆徽班進京後到民國的1911年左右。如何嬗變?怎樣式微?對徽劇而言都有特定的內涵與不同的特點。「嬗變」,史稱「徽京嬗變」。就是在進京的徽班日益擴展到「戲莊演劇,必徽班」之後。徽戲日益擴大兼收各種戲曲聲腔而又使主調「皮黃」(即西皮、二黃)更加成熟,並出現了「京二黃」,使之京化,為孕育與形成京劇準備了充足條件。到了道光中期,京劇藝術已成形,故史家大多認為道光年間為京劇形成期。因而道光二十五年出掌「三慶班」的名伶程長庚也就被譽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以言其變。因為徽班演出的徽劇嬗變為京劇,在自己的窩巢裏孕育出比自己更強盛、更昳麗的藝術驕子,而又有了「京劇」之名,徽劇必然要式微了。

20506ph007
徽劇《臨江會》,曹尚禮飾劉備,谷化民飾關羽,胡世榮飾張飛
20506ph007

徽劇的新生,始於1949年。1956年第一屆安徽省戲曲匯演,群樂劇團與業餘徽班聯合演出了吹腔《百花贈劍》等四個徽戲,還有一批演員得了獎。1951年首先在徽州成立「休寧縣群樂徽劇團」,演出徽戲。安徽省就在1956年冬天,正式成立「安徽省徽劇團」。

20506ph006
梅葆玖是唯一繼承梅派青衣的哲嗣,10歲時已開始登台演出
20506ph006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2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