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國當代作家群像

0431ph021
0431ph021

中國當代文學按照地域劃分,可以分為大陸文學、台灣地區文學、香港地區文學和澳門地區文學。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的第一階段(1949—1966年),是文革前的文學。五六十年代,大陸政治運動頻繁,當時大陸知識分子的寫作基本上迎合了政治要求,但也有部分良知未泯的作家。當時的小說創作主要集中在現代歷史題材和農業合作化的題材上,代表作家有楊沫、趙樹理、周立波等。而戲劇創作中較優秀的有老舍的《茶館》和田漢的《關漢卿》。

 

中國大陸當代文學的第二階段(1966—1976年)為文革時期,當時的中國文化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浩劫,藝術徹底淪落為政治鬥爭工具。不過,民間依然有許多知識分子的潛在創作和民間創作,顯示出理想不死的活力。從1978年出現傷痕文學開始,大陸當代文學真正進入新時期(1978—2000年),被稱為文革後的文學。八十年代文學的主要特徵還是配合政治上的撥亂反正,恢復和呼喚文學和人的自覺,九十年代文學走向多元。這階段的文學思潮眾多,有傷痕文學(反思文革題材的作品)、朦朧詩(採用現代詩歌的藝術技巧,具有現代美學特點的詩歌)、重放的花朵(在文革中歷盡磨難,文革後重獲生機的作家群體)、知青文學(以知青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人道主義文學(探討人性的自覺)、現代主義文學(由西方存在主義思潮引起)、文化尋根主義文學(由八十年代的文化熱引起)、民間理想主義文學(由民間文化重拾理想和信仰)、先鋒小說(探索小說敍事形式創新)、新寫實小說(強調生存的意義高於人生理想)、新生代詩歌(反叛朦朧詩)等。代表作家有傷痕文學的盧新華;朦朧詩的代表舒婷、顧城;重放的花朵的代表王蒙、張賢亮;知青文學的史鐵生、王小波;人道主義思潮的代表戴厚英;現代主義思潮的代表張潔、劉索拉;文化尋根思潮的阿城、李杭育;民間理想主義的代表余華、莫言;先鋒文學的代表格非、蘇童;新寫實小說的代表池莉、劉震雲;新生代詩歌的海子、西川等。

 

台灣文學分為日據時期和國民黨時期。台灣小說自二十年代始,即有賴和、楊守愚、楊逵等人用中、日文創造了優秀的文學作品。戰後的五十年代提倡反共小說,較受重視的作品有潘人木的《蓮漪表妹》、姜貴的《旋風》等。六十年代以來,白先勇等人引進了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和技巧,使小說創作擺脫了意識形態的控制。七十年代農、工、漁、礦等題材深受重視,作家有王拓、楊青矗等。解嚴後,幾乎百無禁忌,政治、情欲小說漸多。代表作家有張大春、平路、瓊瑤、古龍等。

 

香港地區文學本來有其自在的傳統。1949年以後,在國際冷戰的影響下,大批南下知識分子加入反共宣傳,活躍了香港的文藝創作,培養出青年一代作家。五十年代,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傳入,文學走上了比較健康的道路。七十年代以後,香港的嚴肅文學創作更加走向國際化。香港的現代文學讀物市場、電影、電視劇創作和流行歌曲也極其繁榮,呈現了雅俗共賞的景觀。代表作家有葉靈鳳、羅孚、劉以鬯等。與港台相比較而言,澳門地區的文學較為沉寂,詩歌在各類文學創作中處於較領先的地位。

 

除了大陸和港澳台地區以外,海外華人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地位也不可忽視。白先勇、聶華苓、高行健、嚴歌苓、北島等海外華人作家產生了相當的文學影響。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