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追蹤針灸的發展過程

30001ph004
《針灸大成》周身總穴圖
30001ph004

新石器時代是針灸療法的雛形期,春秋戰國時是針灸學理論體系的肇始時期,金元時期為針灸學成熟興盛時期。發展至今,哪裏有華人,哪裏就有針灸。

 

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是針灸療法的雛形期,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後,學會將石塊加工形成長條狀或尖銳角等,以方便按壓,因而出現了精製的石針、骨針、竹針,並將之作為專門的醫療工具。這個時期已廣泛採用石製的針具和艾火刺激體表一定部位來治病。最初的砭石極其粗糙,只是用於刺排膿放血。

bulb

音:(普)yōng;(粵)jung1,音「翁」。

義:皮膚和皮下組織化膿性的炎症,病原體是葡萄球菌,多發生在背部或項部,症狀是局部紅腫,形成硬塊,表面有許多膿泡,有時形成許多小孔呈篩狀,非常疼痛,常引起發燒,嚴重時會出現敗血症。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481—前221年)是針灸學理論體系的肇始時期。人們通過醫學家的臨床實踐對針灸有了初步認識,具有代表性的醫學家有傳說中的黃帝、岐伯、伯高、少俞等和春秋時期的名醫扁鵲、醫緩、醫和等。在中醫學著作中,最具代表的是《黃帝內經》。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發現兩種古代經脈文獻,即「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其中對十一經脈的循行分佈、病候表現及灸法作了論述,這是現存最早的針灸學文獻。

30001ph006
《黃帝內經》
30001ph006

秦漢三國

戰國到秦漢是針灸學理論體系的建立時期。這時期醫書著作甚豐,如《黃帝八十一難經》、已佚的《明堂孔穴針灸治要》、《黃帝明堂經》、《武威醫簡》、《黃帝蝦蟆忌》。秦漢時期的著名醫學家代表包括扁鵲、華佗、張仲景、呂廣等。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戰事頻生,兵荒馬亂,疾病不斷,因而出現了很多著名醫學家,如葛洪、陶景弘、范汪、陳延之、徐之才、徐叔向等。在針灸醫學方面,由皇甫謐編撰成的《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最具代表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集理論、技術、系統的針灸專著,為針灸專科發展奠定基礎。

 

隋唐時期

隋唐時代,社會漸趨穩定,醫書得以流通,醫學得以交流,針灸學也迅速發展。隋朝設立了醫政制度,如御藥師、待藥師、醫師、醫博士、按摩博士等。針灸成為專門的學科,設「針師」、「灸師」等專業稱號。唐代是國家針灸教育體系成立的開端,唐太醫署負責醫學教育,內設針灸專業,有「針博士一人,針助教一人,針師十人,針工二十人,針生二十人」。隋至唐初中醫各科的醫學大家有楊上善、楊玄操、甄權、孫思邈、王燾、王冰等。在針灸學方面也有卓越成就,當時上自帝王,下至百姓,有病都多用針灸治療,同時針灸醫術也傳到西藏等地。隋唐時期針灸著作包括有《明堂灸經》(歸納在《太平聖惠方》第一百卷中)、《新他備急灸經》、《灸法圖殘卷》等。

 

宋代

宋代是針灸醫學極盛時期,由於宋代發明印刷術,促進了針灸學文獻的積累和傳播,針灸專著明顯增多。王惟一撰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不著人名氏的《銅人針灸經》;南宋針灸學家聞人耆年著《備急灸法》;王執中撰《針灸資生經》等,都是針灸臨床經驗總結的實用專著。宋代著名的醫學家,包括有許希、丁德用、虞庶、楊康候、許叔微、王執中、聞人耆年等。

 

金元時代

金元時期針灸學呈現百花爭豔的盛況,出現了許多針灸名家和著作。如李慶嗣的《針經》、李源《流注指要》、竇傑《針經指南》、竇文貞的《六十六穴流注秘訣》和《注銅人針經密語》、忽公泰《金蘭循經取穴圖解》和《針經摘英集》等,為後世的針灸醫學起指導作用。金元時期也是子午流注針法的大興時期,子午流注理論在這個時期得以更加系統和完備。

bulb

子午流注針法

子午流注針法是根據每日十二經氣血盛衰開合時間,取用相應的值時開穴,施以補瀉手法調理臟腑氣血,從而治療疾病的特殊針法。

明代

明代是針灸學發展史上蓬勃時期,表現在對前代針灸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出現了許多學術流派,創立了豐富的針刺手法,對於沒有歸經的穴位作出歸納而形成「奇穴」。明代重視針灸還表現在:一、明代承元制,在官職中置有太醫院、設立醫學教育,並有針灸專科。二、在發展針灸醫學的同時,更將此推向國外,包括日本、朝鮮。

 

清及民國時期

清代針灸學開始走向衰退,當時醫者多重藥輕針,尤其是清代統治者竟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的荒誕理由,於1822年廢除了太醫院的針灸科。鴉片戰爭失敗後,帝國主義入侵,中醫學受到排斥和歧視。但由於中醫針灸療法的經濟、方便和具有良好的療效,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因此,針灸依然在民間得到廣泛應用。

30001ph005
清代的經絡圖
30001ph005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