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從畫像石上看漢代的市井生活

0505ph020
鹽井,四川郫縣畫像磚。
0505ph020

歷史學家翦伯贊先生曾說:「這些石刻畫像(指漢畫像石),假如把它們有系統的搜集起來,幾乎可以成為一部繡像的漢代史。」從氣派的府第到幽深的鹽井,從恭謙的亭前迎謁到浩蕩的車馬出行,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舞女到「青絲為籠繫,桂枝為籠鉤」的採桑女,從熱鬧的集市到緊張忙碌的廚間後院,從席地跽坐靜聽的學生到扶犁執鞭的農夫,這一幅幅畫面讓我們熟悉了漢代的生活。

 

水陸攻戰圖不見於畫像磚中,在浩瀚的畫像石中也並非習見,只有在規模較大的祠堂和墓葬中才得以看到,如山東嘉祥武氏祠和沂南董家莊畫像石墓。由此看來,這種題材當與墓主的身份、地位以及家族或個人的經歷直接相關。沂南董家莊畫像石墓中的水陸攻戰圖氣派宏大,表現了胡漢交戰的場面。武氏祠前石室畫像中的水陸攻戰圖亦氣勢恢宏、景象壯闊。結合武氏諸碑看,圖像很可能是武氏家族尚武進取精神的一座豐碑,是其家族某成員戌邊衞國榮耀歷史的真實記錄。
 

0505ph019
牛耕,陝西綏德畫像石(拓片)。
0505ph019

漢畫像磚石中的「宴飲庖廚、樂舞百戲」圖,為我們生動地展示了當時豪門的奢華生活。前廳高朋滿座,觥籌交錯;後院殺豬宰羊,蒸煮煎炒。賓主一邊品嘗美味佳餚,一邊享受聲色犬馬,正如左思《三都賦》所云:「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奉)嘉賓,……羽爵執競,絲竹乃發,巴姬彈弦,漢女擊節。纖長袖而屢舞,翩躚躚以裔裔,含樽促席,引滿相罰,樂飲今夕,一醉累日。」

 

至漢代,鐵製農具已普遍使用,並且發明了許多新式農具,如翻車、獨輪車、風車等,這些在漢畫像磚石上都有出現。但漢畫像磚石反映農耕技術,最多的是牛耕圖,並且大多是二牛抬杠式,如陝西綏德畫像石所示,一根犁衡架在兩頭牛的肩上,這樣既能控制牛之間的距離,又能協調牠們的動作,最大限度地發揮牛挽犁的力量,這種被稱作「耦耕」的犁耕法,代表了漢代農業的進步。

 

中國開採井鹽的歷史悠久,尤以四川地區最為有名。然而,在古文獻中,對於鹽井的形制、開採的方法、鹽場的環境、煮鹽的情況等,均未作詳細記載,而漢畫像磚石的出土,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此不足。從四川郫縣出土的《鹽井》畫像磚得知,鹽場一般坐落在山林之中,鹽井較深,上有高大的井架,並裝有定滑輪。採鹽地和煮鹽處相隔很近,通過竹將鹽鹵(顆粒)送至鹽灶熬煮。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9月25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