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屈原與《楚辭》

0403ph028
0403ph028

《楚辭》是中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它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等人都是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2年)楚國人,作品的語言和內容都具有濃厚的楚地特色,對中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

 

《楚辭》是詩人申述個人志向,抒發對現實不滿的作品。這種具有強烈社會現實性與深刻體驗的個人情感,經由文學的昇華與加工,成就了《楚辭》的千古絕唱。屈原(公元前353—前277年),名平,是跟楚王是同姓的宗室貴族,自幼稟賦聰慧,博學多聞,且通曉治亂之道。屈原生活的時代,恰好是戰國末期社會變革與動盪的時代。由於秦國實力日漸強大,各國已開始感到亡國的威脅。屈原身為楚國大臣,時刻意識到楚國面臨的危機。他深知要振興楚國,必須革除弊政,對內打破舊貴族把持朝政、因循守舊的局面,對外連齊抗秦、收復失地。可是,楚王卻終日與小人為伍,疏遠忠良,令忠心愛國的屈原十分痛心。後來,楚王聽信奸臣的讒言,先後把他兩度放逐。《九章‧惜誦》與《九章‧涉江》都寫於流放中,儘管歷經了千辛萬苦,內心痛苦彷徨,但屈原仍不失愛國的堅貞志向。公元前278年,楚國滅亡,屈原決定以死殉志。在無比的悲憤和絕望中,屈原寫下了自己生命中最後一篇詩歌─《九章‧懷沙》,於公元前277年夏投汨羅江(湖南湘陰東北)自殺。千百年來,屈原的作品一直為人所吟誦和激賞不已,除卻文學上的價值外,更重要的,乃是貫穿於詩篇中忠貞頑強的品格,和深厚誠摯的愛國情懷。

 

《楚辭》借助了許多具有隱喻性的文學手法,使詩歌充滿象徵性的意境,營造創造了一個個神怪百出、幻想聯翩的奇幻意境。它的感情表達手法十分豐富,或表白、呼告,直抒胸臆,或詠事託物,不僅創造了深厚寬廣的情感意蘊,更表現出豐富生動的人物個性。此外,《楚辭》還靈活運用了比喻、擬人、誇張、反復等多種修辭手法。這形成了《楚辭》獨有的象徵性情感結構:宏大的體制,磅礡的氣勢,新穎的樣式,《楚辭》因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楚辭》出現之前,中國的詩歌大都以四言為主,而《楚辭》中的大部分作品都運用了參差不齊的「雜言」句式,打破了四言句式的束縛。《楚辭》對後世詩歌形式的最大貢獻,是創造和使用了「三字頓」的節奏。這改變了中國詩只有「二字頓」的局面,使四言詩有了向五言、七言詩轉化的契機。

 

《楚辭》是古代文學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典範。它開創了中國古代文學的浪漫主義流派,此後漢賦的鋪敍、駢文的綺麗、唐詩的飄逸,無不受其滋潤;它開創和完善了賦這一文學體裁,漢賦的大行其道,六朝駢文與唐詩的形成與發展,都深受其的影響;它發憤抒志的創作觀,在歷史上形成了悠久的創作傳統,《史記》、《老殘遊記》等,都具有發憤抒志的意味。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8月13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