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中華民族的形成

1701phn001_01
萬里長城(視覺中國)
1701phn001_01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定居於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民族,包括當代和歷史上存在過而現已消失的民族,皆統稱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這悠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原和邊疆族群,一代又一代,循環往復地不斷發生匯聚、融合、分解、組合、再分解、再組合,歷數千年之久,形成中華民族內部各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發明文字以前,中華民族的祖先用口耳相傳的方式,敍述先輩們脫離野蠻走向文明的艱辛歷程。這些以「三皇」、「五帝」為主要脈絡的古代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社會從氏族走向部落、部落聯盟,並逐步發展成民族和國家的歷史軌跡。以後,經過夏、商、周三代的發展,中華文化模式逐漸定型。歷史上把代表這一文化模式的族群,稱為「華夏民族」。

 

在周代,國君的姓氏和血緣備受重視。周初分封的前各朝後裔國、周王族姬姓國,以及周朝建國時的功臣受封國,均被列為「華夏」,而其他姓氏的國君都被視為異族。周朝後期,王室衰微,諸侯爭立。四周各族,即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紛紛起兵,並向中原匯聚。歷經春秋戰國五百餘年的紛爭與融合,稱霸西戎的秦國終於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之後,漢朝取代秦朝而立。生活在秦、漢統一政權之下的人民,被稱為秦人、漢人,也有時被稱為華人,此時期的華人包括了許多原先被稱為蠻、夷、戎、狄的族群。

 

東漢以後,諸侯混戰,政權頻繁更迭,人口銳減。匈奴、鮮卑、羯、氐、羌 五胡逐步遷入中原。西晉以後,各邊疆族群紛紛在中原建立政權。從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邊疆各族向中原匯聚,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中華」作為高於漢族、大於漢族,能夠相容中國各族的集合概念,在這一時期被在中原建立政權的各民族大力宣導。在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潮流中,經過大約360年的紛爭融合,最終於隋朝統一中國。

 

從五代十國到元朝統一中國的三百多年間,南北民族得到大融合。以蒙古族為統治階級的大元帝國,疆域比過去任何一個朝代都更遼闊,國土北至今貝加爾湖之北,東北至今烏蘇里江以東,南至南海,西南包括今雲南,盡納入元朝國家的行省建制。元朝的強盛和空前的統一,確立了現代中國版圖的規模,奠定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基礎。

 

明清兩朝是繼元朝實現大一統之後,中華民族共同體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階段。明清兩朝奠定了近現代中華民族的基本構架,中央王朝的軍政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轄權力直達邊疆,從而奠定並鞏固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疆土。在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各族人民已演進成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7月11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