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學是中國古今社會生活的反映,也是中國古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玉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基石,而玉文化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中必然有所反映,這是順理成章的事實。但是,由於中國文學在中國古文化中較晚出現,文學作品的誕生便大大晚於玉文化誕生的年代了。
唐宋詩詞中,用「玉」字或以玉字組句的,確是屢見不鮮、比比皆是,但以全詩吟玉或與玉密切相關的卻不可多見。罕見的以玉為主題的唐詩,有李賀所作《老夫採玉歌》(《全唐詩》卷三百九十一),這首七言古詩描寫一老夫在蘭溪冒着飢寒和死傷的危險採玉。摘引前半部分:「採玉採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老夫飢寒龍為愁,蘭溪水氣無清白。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
中國人長期在玉文化、玉器的薰陶、培育之下,選用古文獻上的名句或從日常生活當中總結出來的與玉相關聯的成語頗多,這些成語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玉的某些本質特徵,有的成語還折射出玉文化的部分內涵和玉工藝的一些技術環節。中國百姓長期使用的有關玉成語有:「玉不琢不成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金玉滿堂」、「金枝玉葉」、「金玉良言」、「拋磚引玉」、「亭亭玉立」、「瑕不掩瑜」,以及「千種瑪瑙萬種玉」、「黃金有價玉無價」等。這些成語婦孺皆知、通俗易懂。
曹雪芹的《紅樓夢》,僅完成了前八十回,後四十回傳由高鶚續寫。該書原名《石頭記》,又名《金玉緣》。作者創造了口含通靈寶玉而誕生的賈寶玉這一典型形象,此五彩晶瑩的寶玉,是女媧補天遺留在大荒山中青埂山下的那塊頑石的幻相,小說劈頭交待了寶玉的來由,雖然充滿了神秘色彩,但由石到玉,便連篇累牘地出現了與玉、玉文化相聯的字眼、語句、詩賦。據專家、學者統計,全書總計用「玉」字約5,700個,賈寶玉的「玉」字全書出現最多,為3,652處,其次為黛玉,全書出現1,323處,人名用玉字全書總計為5,360處。玉文化、玉學中的「美」、「神」、「寶」、「禮」、「德」等五個觀念,在《紅樓夢》創作中體現得較為充分,並貫串於作品的字裡行間。玉文化、玉學的素材在《紅樓夢》創作中,在其結構、立意、情節上的運用,已達到出神入化、天衣無縫的藝術境界,這在中國長篇小說中尚不見第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