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豪放不羈的蘇軾

0411phn003
蘇軾銅像
0411phn003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21歲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南宋時追謚「文忠」,世稱蘇文忠公。擅長記敍文、議論文和雜文。蘇軾的一生,雖然也曾短暫當過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顯赫官職,但總的來說,他的仕途仍是坎坷多於通泰。他一度入獄,幾乎喪命;多次貶官,兩度流放,其中一次更流放到海南島,在嶺南住了7年。

bulb

禮部尚書

禮部的最高長官。禮部是中央六部之一,掌管禮樂、祭祀、文教。

bulb

翰林學士

官名,職責是為皇帝起草詔書。

0411ph020
蘇軾手書的《洞庭春色賦卷》
0411ph020

蘇軾的思想比較複雜,儒家的仁政思想和進取精神,道家的超脫世俗和佛教的圓通自在,在他身上獲得了融和。大抵在仕途騰達時,儒家思想為主導;貶官流放時,佛、道思想佔上風。他在《超然亭記》中說:「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譯文:不論到哪裡,沒有不快樂的,因為他遨遊於世事之外。)正是這種源於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使他得以超然物外,隨遇而安。歷經磨難而不頹唐喪志,身處逆境而灑脫自若,即使在最倒楣的境遇中,他也能找到樂趣。例如他在嶺南所作的《食荔枝》詩中寫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多次的貶官流放,使他增長了閱歷,開闊了眼界,從而豐富了文學作品的題材內容;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通,也有利於他形成自然豪放的文學風格。在中國文化史上,蘇軾是一位罕見的通才。他的詩詞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他又是大書法家,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而其造詣與影響,均在黃、米、蔡之上;他還是北宋文人畫的代表畫家之一。

bulb

文人畫

泛指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繪畫,又稱南宗畫,相傳由唐代詩人王維所創。多取材於山水,強調神韻和文學修養。

0411ph021
杭州蘇東坡紀念館
0411ph021

蘇軾的書畫美學和文學理論一脈相通,他的特色有:

  • 藝術構思——他主張作畫要「胸有成竹」,寫詩要「默稿在腹」。
  • 藝術追求——他主張超越形似,以求傳神:「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見解近乎兒童)」,「詩畫本一律(相同),天工與清新」(《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
  • 藝術境界——他倡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藍田煙雨圖》)。
  • 藝術風格——他崇尚自然,稱讚歐陽修的書法「有自然絕人之姿」(《跋劉景文歐公帖》),要求文章「如行雲流水」,「文理自然」(《答謝民師書》)。
  • 美學理想——他倡導繪畫要「得之於象外」,書法要「妙在筆墨之外」,而詩歌則求意在言外(見《王維吳道子畫》、《書黃子思詩集後》)。
bulb

吳道子

唐代畫家。世稱「畫聖」。

0411ph022
蘇軾文名甚盛,當時不少士大夫都樂於請他題詩。
0411ph022

蘇軾雖然也認同道對文的決定作用,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但他對道和文的闡釋,卻別開生面,自成體系。蘇軾的道並非純粹的儒家之道,而是融通儒、道、佛三家之道。同時,他認為「聖人之道」,「皆出於人情」(《中庸論》)。這就為文學從傳道轉向抒寫人性和情感,敞開了方便之門。蘇軾主張「作文先有意」(見周輝《清波雜誌》),就是說寫文章要先有思想醞釀,確立主題。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1月3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