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豪放不羁的苏轼

0411phn003
苏轼铜像
0411phn003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21岁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南宋时追谥“文忠”,世称苏文忠公。擅长记叙文、议论文和杂文。苏轼的一生,虽然也曾短暂当过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显赫官职,但总的来说,他的仕途仍是坎坷多于通泰。他一度入狱,几乎丧命;多次贬官,两度流放,其中一次更流放到海南岛,在岭南住了7年。

bulb

礼部尚书

礼部的最高长官。礼部是中央六部之一,掌管礼乐、祭祀、文教。

bulb

翰林学士

官名,职责是为皇帝起草诏书。

0411ph020
苏轼手书的《洞庭春色赋卷》
0411ph020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的仁政思想和进取精神,道家的超脱世俗和佛教的圆通自在,在他身上获得了融和。大抵在仕途腾达时,儒家思想为主导;贬官流放时,佛、道思想占上风。他在《超然亭记》中说:“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译文:不论到哪里,没有不快乐的,因为他遨游于世事之外。)正是这种源于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使他得以超然物外,随遇而安。历经磨难而不颓唐丧志,身处逆境而洒脱自若,即使在最倒楣的境遇中,他也能找到乐趣。例如他在岭南所作的《食荔枝》诗中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多次的贬官流放,使他增长了阅历,开阔了眼界,从而丰富了文学作品的题材内容;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融通,也有利于他形成自然豪放的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他的诗词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他又是大书法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而其造诣与影响,均在黄、米、蔡之上;他还是北宋文人画的代表画家之一。

bulb

文人画

泛指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又称南宗画,相传由唐代诗人王维所创。多取材于山水,强调神韵和文学修养。

0411ph021
杭州苏东坡纪念馆
0411ph021

苏轼的书画美学和文学理论一脉相通,他的特色有:

艺术构思——他主张作画要“胸有成竹”,写诗要“默稿在腹”。

艺术追求——他主张超越形似,以求传神:“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见解近乎儿童)”,“诗画本一律(相同),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

艺术境界——他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艺术风格——他崇尚自然,称赞欧阳修的书法“有自然绝人之姿”(《跋刘景文欧公帖》),要求文章“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答谢民师书》)。

美学理想——他倡导绘画要“得之于象外”,书法要“妙在笔墨之外”,而诗歌则求意在言外(见《王维吴道子画》、《书黄子思诗集后》)。

bulb

吴道子

唐代画家。世称“画圣”。

0411ph022
苏轼文名甚盛,当时不少士大夫都乐于请他题诗。
0411ph022

苏轼虽然也认同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但他对道和文的阐释,却别开生面,自成体系。苏轼的道并非纯粹的儒家之道,而是融通儒、道、佛三家之道。同时,他认为“圣人之道”,“皆出于人情”(《中庸论》)。这就为文学从传道转向抒写人性和情感,敞开了方便之门。苏轼主张“作文先有意”(见周辉《清波杂志》),就是说写文章要先有思想酝酿,确立主题。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1月3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