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不平則鳴的韓愈

0411ph005
韓愈像
0411ph005

韓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原籍河陽(今河南省孟縣),自稱「郡望昌黎(在今河北省)」,後人便稱他為韓昌黎。他25歲中進士。官至吏部侍郎。死後謚曰「文」,世稱韓文公。他的散文眾體兼備,論說文、雜文、敍事文、抒情文、應用文都寫得很好。

bulb

郡望

郡中顯貴的姓氏。郡是古代的行政區劃,一郡管轄若干個縣。

bulb

吏部侍郎

吏部的副長官。吏部主要掌管官吏的任免、封爵、考核等事。

佛教和道教在唐代發展到了頂點,並在思想界中壓倒了儒學。韓愈高舉崇儒抑佛的大旗,復興儒學。韓愈認為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仁義學說,強調政治、經濟、文化、倫理以至日常生活,都要以儒學為指導思想,並以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批判佛教與道家的理論;深刻揭露佛教和道教蠱惑人心、耗費民財、與國家爭人力等等危害。韓愈高舉儒家的道統,標榜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孔子、孟子等古代聖人,並表明自己是孔、孟之道的直接繼承者,用以對抗佛教各宗派的祖統

bulb

祖統

這裡指佛教各宗派的傳法系統。

0411ph006
帝堯是儒家道統中的賢君
0411ph006

韓愈認為學習古文,是為了學習儒家之道;創作古文,是為了弘揚儒家之道。道是目的與內容,文是手段與形式。這就是他在《爭臣論》中所說的「修其辭以明其道」。他在《送孟東野序》中說:「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作家寫文章,大多是為了鳴不平。不平則鳴,繼承和發展了屈原「發憤以抒情」的詩論,是文學創作的普遍規律。韓愈主張學古文應「師其意不師其辭」,務必去掉「陳言」,即要求寫文章不用陳腐的語言,而要用新鮮活潑的語言。在《樊紹述墓誌銘》中,他進一步提出「惟古於辭必己出」,就是要求文章必須富有獨創性。韓愈在《答李翊書》中說:「根之茂者其實遂」,「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這裡的「根」或「氣」,都是指作家的人格修養。所以,他又說:「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文以載道,即修辭明道,意思是以文章來說明道理。韓愈的一些古文,是以散文形式宣揚儒家道理的典範。如《原道》以儒家的仁義學說,批判佛教與道家的理論;《原性》說明儒家的人性論,倡導儒家的道德規範,即仁、禮、信、義、智。《原人》講人際關係,主張對「夷狄禽獸」都要「一視而同仁」,這思想符合現代社會反對民族歧視和保護野生動物的主張。其他名作還有《論佛骨表》和《師說》。韓愈的論說文,寫得理直氣壯,義正詞嚴,格局嚴謹,層次分明,或說理透闢,或鋒芒畢露,對復興儒學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稱頌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bulb

八代

指東漢、曹魏、晉、宋、齊、梁、陳、隋。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01月30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