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不平则鸣的韩愈

0411ph005
韩愈像
0411ph005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原籍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自称“郡望昌黎(在今河北省)”,后人便称他为韩昌黎。他25岁中进士。官至吏部侍郎。死后谥曰“文”,世称韩文公。他的散文众体兼备,论说文、杂文、叙事文、抒情文、应用文都写得很好。

bulb

郡望

郡中显贵的姓氏。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划,一郡管辖若干个县。

bulb

吏部侍郎

吏部的副长官。吏部主要掌管官吏的任免、封爵、考核等事。

佛教和道教在唐代发展到了顶点,并在思想界中压倒了儒学。韩愈高举崇儒抑佛的大旗,复兴儒学。韩愈认为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仁义学说,强调政治、经济、文化、伦理以至日常生活,都要以儒学为指导思想,并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批判佛教与道家的理论;深刻揭露佛教和道教蛊惑人心、耗费民财、与国家争人力等等危害。韩愈高举儒家的道统,标榜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孔子、孟子等古代圣人,并表明自己是孔、孟之道的直接继承者,用以对抗佛教各宗派的祖统

bulb

祖统

这里指佛教各宗派的传法系统。

0411ph006
帝尧是儒家道统中的贤君
0411ph006

韩愈认为学习古文,是为了学习儒家之道;创作古文,是为了弘扬儒家之道。道是目的与内容,文是手段与形式。这就是他在《争臣论》中所说的“修其辞以明其道”。他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作家写文章,大多是为了鸣不平。不平则鸣,继承和发展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诗论,是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韩愈主张学古文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务必去掉“陈言”,即要求写文章不用陈腐的语言,而要用新鲜活泼的语言。在《樊绍述墓志铭》中,他进一步提出“惟古于辞必己出”,就是要求文章必须富有独创性。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根之茂者其实遂”,“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里的“根”或“气”,都是指作家的人格修养。所以,他又说:“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文以载道,即修辞明道,意思是以文章来说明道理。韩愈的一些古文,是以散文形式宣扬儒家道理的典范。如《原道》以儒家的仁义学说,批判佛教与道家的理论;《原性》说明儒家的人性论,倡导儒家的道德规范,即仁、礼、信、义、智。《原人》讲人际关系,主张对“夷狄禽兽”都要“一视而同仁”,这思想符合现代社会反对民族歧视和保护野生动物的主张。其他名作还有《论佛骨表》和《师说》。韩愈的论说文,写得理直气壮,义正词严,格局严谨,层次分明,或说理透辟,或锋芒毕露,对复兴儒学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称颂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bulb

八代

指东汉、曹魏、晋、宋、齐、梁、陈、隋。

作者:
上载日期:
2019年01月30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