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追溯戲曲之源

0519phn001_01
中國戲曲表演中的旦角
0519phn001_01

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從萌芽到形成,經歷了悠遠漫長的歲月。戲曲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舞。西周時期出現的「優」對產生戲曲起了重要作用。優是帝王國君豢養,專供其調笑取樂的職業藝人,即使說錯了話也不算犯罪。《史記》中就記載了一則關於優的著名故事優孟衣冠。在漢代,「百戲」是各種技藝歌舞的總稱,其中既有從西域傳來的魔術雜技,又有傳統的歌舞、俳優等表演,它們都集中在同一廣場演出。東漢人張衡在他的《西京賦》一文中描寫了漢武帝時集演百戲的盛況,有舉重爬竿、跳高走索、吞刀吐火等技藝。

bulb

「優孟衣冠」

「優孟衣冠」說的是楚國宰相孫叔敖死後,他的兒子窮困潦倒,樂人優孟知道後,將自己扮成孫叔敖去參加莊王的宴會,莊王以為孫叔敖復生了,要他再做宰相。三天後優孟回覆說他的妻子不同意他當楚國的宰相,因為像孫叔敖這樣當過楚國宰相的人,一輩子忠心耿耿,死後兒子窮得靠打柴度日。楚莊王聽罷後,立即召見孫叔敖的兒子,賜予田莊和奴僕。

0519ph002
南陽漢畫像石中的角抵戲《東海王公》
0519ph002

唐代的歌舞戲產生於民間,後來進入宮廷,成為宮廷宴會時表演的節目。《踏謠娘》是唐代很流行的一齣歌舞戲。唐代除歌舞戲外,另一種流行的戲劇表演形式,就是參軍戲。說唱藝術是由敍事詩歌發展而來的。唐宋時期,說唱藝術已經很盛,如唐代的「俗講」。俗講最初出現在寺院,僧人用邊講邊唱的方式,向老百姓講說佛經故事,後來這種藝術在民間流行起來,用以講唱世俗故事,這類講唱的本子叫「變文」,它的文體為散文及韻文相結合。

bulb

參軍

參軍是漢末曹操為丞相,總攬軍政時設立的官職。此後直至南北朝,凡諸王及將軍開府者,皆置參軍為重要幕僚。

0519ph003
唐代歌舞戲《蘭陵王》長恭的面具
0519ph003

到了宋代,說唱藝術的種類更多,如「鼓子詞」,它是用一支曲調的不斷反復來詠唱故事,還有一種稱為「唱賺」的說唱,它是將宮調相同的曲子聯起來演唱故事。雜劇是唐代參軍戲的繼承和發展,它有五個腳色,分別叫末泥、引戲、副淨、副末、裝孤。宋金雜劇表演的節目有兩類,一類是用大曲來唱故事。一類是以對話為主,這類節目多以市井百姓的生活為題材,演出滑稽故事。宋金雜劇既在宮廷裡為王公大臣演出,也在民間的「瓦舍勾欄」裡為市民演出,它是元雜劇的孕育者。

bulb

雜劇

雜劇原是各種伎藝的統稱,有點類似漢代「百戲」的意思,到了宋代,雜劇專門指戲劇表演。在金代,雜劇又叫做院本,院指的是行院,它是伎藝人的住處,院本就是這些藝人演出的底本。金,是中國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權,1115年建國,1127年滅了北宋,從此與南宋南北分治,至1234年被蒙古族所滅。宋雜劇和金院本其實是同一種藝術的不同稱呼。北方即金朝統治的地區叫院本,在南方則稱為雜劇。 

bulb

大曲

流行於唐代的大型歌舞藝術形式,它綜合了音樂、舞蹈和詩歌。大曲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散序,由器樂獨奏;第二部分中序,以歌唱為主,器樂伴奏;第三部分為「破」,以舞蹈為主。到宋代,雜劇中就用大曲來演唱故事。 

bulb

瓦舍勾欄

宋金時期都城裡專為各種藝術表演所設的場所,每一座瓦舍中有幾十座「勾欄棚」,當時在「瓦舍勾欄」裡表演的伎藝很多,有雜劇、雜技、皮影戲、諸宮調、講史、傀儡戲等等,為各種藝術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宋雜劇就是在「瓦舍勾欄」中吸收了各種伎藝,成為綜合性的戲曲藝術。

0519ph001
反映金代雜劇演出的磚雕(局部)。前排為雜劇演員,後排為伴奏者。
0519ph001

南戲約在北宋的宣和年間,在浙江永嘉一帶民間歌舞小戲的基礎上,吸收了宋雜劇和其他民間伎藝而形成。南戲的名稱是相對於北方的雜劇而得名,它標誌着中國戲曲達至成熟階段。元雜劇是以宋金雜劇為基礎,吸收宋金以來的音樂、說唱、舞蹈等藝術形成,它以中國北方流行的曲調來演唱,所以又稱做「北曲雜劇」。元雜劇的結構形式是「四折一楔子」。

0519ph004
山西洪洞縣「明應王」殿中的元雜劇壁畫
0519ph004

明代以後,南戲在南方各地的演出中,與當地的民間藝術相結合,繁衍出眾多的聲腔劇種,如餘姚腔、海鹽腔、崑山腔、弋陽腔等。它們的演出以及劇本被稱做明清傳奇,其中以崑山腔、弋陽腔影響最大,藝術成就最高。清代康熙初年至道光末年,是各種地方戲普遍興起和蓬勃發展的時期。戲曲藝術有了「花部」和「雅部」的分別,雅部指的是崑腔,花部指崑腔以外的各種地方戲。

作者:
上載日期:
2019年11月04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