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拖拉时间线浏览更多

(一)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6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6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固有矛盾重起,加上接受日军投降、争扩地盘及军力配置等新问题,国内局势堪忧。久经战乱的全国人民要求实现持久和平,美苏两国也力促国共和谈。

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致函中共主席毛泽东,邀其来重庆谈判。同年8月28日,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Patrick J. Hurley)亲往迎接及陪同下,毛泽东率团从延安飞抵重庆。中共代表团有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国民党代表团包括蒋介石、王世杰、张群等。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于1945年10月10日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国民政府接受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协议涉及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党派平等合法化等重大问题。不过,国民党要求中共大力裁军并听从其统一指挥,中共则不愿放弃枪杆子、极力保持军队的独立性,因而双方在各地的武装磨擦一直未断。

美苏在二次大战后各自形成自己领导的阵营,国共从意识形态上分属两大阵营。为何美苏战后皆欲促成国共谈判?

答案见下。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1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1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后国军陆续开往沦陷区接受日军投降及收缴日伪物资。美军飞机曾在接收过程中协助运送国军。图为1945年9月,在南京投降的日军接受国军检查。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2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2

国军加紧开往沦陷区的同时,中共军队亦加快向东北、华北部分沦陷区挺进。图为1945年8月30日,中共军队进抵华北和东北之间的战略重地山海关。

ebook

1945年8月30日,中共派军队与一支苏军小分队会合,抵达山海关,要求守城日军投降,但守城日军表示只会向国军投降。中共军队与苏军随即攻城,最终攻下山海关。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3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3

战后国共磨擦加剧,全国民众及美苏两国都希望国共和谈。左图:1945年8月下旬在陪都重庆的蒋介石,是月蒋介石曾三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右图:毛泽东回复蒋介石,表示愿意到重庆会谈。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4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4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左二)、周恩来(右二)、王若飞(右一)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左三)、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左一),在出发往重庆谈判前于延安机场合影。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5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5

参与1945年国共谈判的三方代表在重庆合影,前排左起: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蒋介石、毛泽东。赫尔利陪同毛泽东到重庆,其中一个目的是确保毛泽东安全。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6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6

国共重庆谈判期间两幅最具代表性的照片,左图:蒋介石、毛泽东合影;右图:蒋介石、毛泽东在席间互相敬酒。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7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7

经过43天的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主要内容包括避免内战、实行民主宪政、军队整编、中共承认国民政府的合法领导地位、国民政府承认中共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等。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8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8

    《双十协定》签订后,1945年10月11日,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左二)陪同毛泽东离重庆回延安,国民政府军政部长陈诚(右二)等到机场送行。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9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9

重庆谈判期间,国共边谈边打,当中以山西的冲突规模较大。左图: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期间给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关于与共军作战的密函;右图: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大量印制《剿匪手本》。自1927年国共决裂起,国民党一直视中共为“共匪”。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10
mainsite_psd_neizhaner01_10

1945年9月10日至10月12日,国共在山西爆发上党战役,共军获胜。左图:共军在上党战役攻打国军阵地;右图: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利用中共南方局此机要电台指挥上党战役。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无法化解国共的根本矛盾。

美苏在二次大战后各自形成自己领导的阵营,国共从意识形态上分属两大阵营。为何美苏战后皆欲促成国共谈判?

美苏在二次大战结束初期的作为及对华政策,应从历史规律、国际形势、各自在中国的利益考虑来分析。

从西方近400年的历史规律来看,大凡经过大战,战胜国之间每每会达成瓜分势力范围的平衡协议,借此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1618至164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后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有维也纳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凡尔赛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美苏超级大国的地位已确立,1945年2月的雅尔达会议及相关协定,实际上就是美苏瓜分世界的协议,用以建立以美苏为首的战后新国际秩序。

从当时国际形势来看,由于美苏成为二战后两大超级大国,一时间彼此都无法压倒对方,亦不想在大战刚过即面对新的战争风险,乃划分势力范围:西欧归美国、东欧归苏联;个别国家则被一分为二,造成东西德、南北韩、南北越的分裂,中国亦成为美苏力图分而治之的对象。

对于中国,美苏战后都想扶植在华势力,巩固自身利益。在意识形态上,资本主义的美国和国民党是一方,共产主义的苏联和中共属另一方。美国虽然支持国民党,但对蒋介石政府早有不满。美国在1944年起已与中共接触,一些美国军政要人甚至对中共存有好感。美国固然不想见到亲苏的中共取代国民党,但亦想借中共来制衡蒋介石,以便在中国建立一个较易受美国控制的政府。至于苏联,则视战后已拥有军队约百万人的中共为一重要棋子,但不相信中共能打败并取代当时拥有数百万大军的国民党政权,故认为促进国共和谈以保存中共,较符合自己的利益。此外,1945年8月《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苏联从这份与国民政府订立的条约获得巨大好处,不想因国共爆发内战而影响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总之,美苏双方在战后,都想利用国共两党来维护自身利益,所以皆采取促使和谈、分而治之的策略。就算后来国共内战大局渐渐明朗,两国仍希望国共两党谈判,沿长江划江而治,形成共产党统治北方(苏联势力范围)、国民党统治南方(美国势力范围)的局面。

本专题主要图片来源:FOTOE。

延伸阅读